女性注意!产后与更年期成两大「脂肪堆积、体位超标」时期

腰围反应内脏脂肪多寡 超标恐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

台湾肥胖医学会鼓励所有孩子给妈妈、婆婆、女性长辈一个环手「拥抱」,简易测量腰围,关「心」她的心血管健康。以一位160公分成人双手绕过妈妈腰部,交叠握住手肘时,环抱内径约为身高的一半,即为80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围标准。理事长林文元指出,透过简易方式,多了解母亲的腰围是否有超标,适时开启关怀健康的对话。腰围反映内脏脂肪多寡,过多将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研究也显示,女性腰围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风险将上升3.4%。而在台湾,已有针对减重以及心血管效益的体重管理治疗上市,成为减重利器。

根据国健署资料,台湾19岁以上女性腰围超标率达52.9%,45-64岁超标比例为59%,64-74岁甚至达75%,等于近8成腰围过粗!林文元理事长说明,孕期女性常因肥胖导致难以受孕,近八成女性产后一年无法恢复孕前体重,由于荷尔蒙与生活习惯改变,平均体重增加1.6-4.1公斤,未亲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动量不足、饮食不当,腹部脂肪更易堆积,体重平均增加约3.4公斤,腰围增加5.7公分,且更年期后女性的心血管风险也会显著提升。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相关,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疗』!」成大医院家庭医学部主任吴至行部主任说明,近年来已有充足的临床证据看到减重对于心血管的效益,这点无意振奋了体重管理医学。多项数据证实,肥胖者减去5%原体重可改善健康,减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风险等。但过去的方式,如饮食、生活作息改变、运动很难达到10%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对于因肥胖导致膝盖关节压力过大、代谢性脂肪肝炎,或因长期依赖饮食纾压造成意志力难以抵抗食欲等,辅助药物成近年的体重管理新利器。「适时以药物介入治疗,能让体重降幅更有效率,也有减重药物同时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吴至行部主任解释,过目前台湾共有4种合法且符合减重适应症的辅助药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药、抑制食欲药、每日一次的针剂药物,以及较新每周一次的针剂肠泌素药物,其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肠泌素药物,它能抑制食欲、增进饱足感的效益,能在进食后向大脑传递「吃饱」的讯号、减少热量摄取,也能减少内脏脂肪形成,「研究显示,仅透过生活习惯调整,约减少5-10%体重,但若以每周一次针剂药物辅助,可达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风险。」

林文元理事长也补充,过往减重药物选择不多,也不具心血管效益、甚至有风险,而每周一次的针剂兼顾减重及心血管保护,在台湾也有肥胖症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适应症,不仅让医师有更多的武器帮助患者、改变临床治疗策略,甚至解决过往与糖友抢药的问题。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也建议,对适合患者应结合药物治疗与生活型态介入进行长期管理。

演员赵小侨也分享产后减重的经验,三年前生下女儿「典典宝宝」后,所有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每次吃饭都不向吃饭而是在「进食」,更明显感受到新陈代谢变慢,「以前随便吃都没事,现在一不注意就小腹凸出!」直到宝宝上学后,她才认真觉得不能再放任体重、腰围上升,也开始关注健康讯号、进行体重管理,不过认真地运动一段时间,却发现体重没有变化;试著减少食量,即便体重减了,但只要正常饮食就会复胖。不过现在她会用更健康且安全的方法管理体重,她也呼吁每位妈妈重视自己的腰围健康,守护全家的幸福与未来。

林文元理事长分享「在门诊中有很多因心血管疾病转诊过来需要减重的病人!」他曾收治一名中年女性,产后肥胖后一直没有瘦下来、生活以孩子为主、鲜少运动,孩子睡了后将宵夜咸酥鸡视为解压疗愈食物,连要陪小孩子跑步骑脚踏车也因为膝盖问题、气喘吁吁也没有办法,直到健检发现脂肪肝、三高一堆红字,才惊觉不得不正视问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母亲节,专业医师及赵小侨共同呼吁民众,可以透过「抱抱」妈妈,关心她的腰围,以实际行动守护她的「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