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农表示,他看到台北未来的问题,并且有解决方法。他认为,台北不可以再等了,面对AI即将带来的失业潮、以及下一代的就业不确定,台北市应该积极布局,特别是孩子的教育。然而,市府没有准备,党内也没有人选提出政策讨论。

第二,他自认能扩大社会支持,重现「小英成绩」,吴怡农说,过去蔡英文总统在台北获得两次过半的得票。这证明了台北并不是无法撼动,市民期待理性论述、国际视野。而我过去的经验,不论在跨国企业工作、创办NGO、或推动国际合作,都可以让市民看到不同以往的创新跟理性路线。

第三,吴怡农坦言,他知道2023年补选,让人有所疑虑。但事实证明,在「艰困选区」操作政治对立无益,反倒是政策交锋可以获得肯定,当时的数据也显示支持度领先。但输在中山区的投票率比松山区低了10%,表示他与支持者、媒体人沟通不足,导致大家以为没有机会,因此没有出来投票。

吴怡农认为,其实两次的选举,他在中山、松山获得的支持,仍是绿营立委候选人的最高纪录。所以接下来一年,会透过面对面的对话,把沟通工作做得更好。

吴怡农强调,选举不能靠感觉,流量不等于支持,操盘手的预测也常常与民意脱节,这是大罢免结果不如预期,他所学习到的。因此,面对台北市的选战,会持续与社会对话,尽可能地扩大支持,同时冲刺民调,提供选对会征召提名的科学依据。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2026台南市长4强争霸民调出炉!陈亭妃支持度近5成 谢龙介数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