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召开院会后记者会,陈骏季报告表示,7月26日林保署就成立了应变小组,开了3次专家会议、2次跨部会专家会议,同时这段时间也做了17次的取像,做了坝体、湖水量分析。

会议讨论重点在于,第一,分析坝体不安全可能造成的4种情境,包括自然溢流、豪雨溢流、地震破坏坝体,以及水从坝体底端渗流。专家团队也针对4种情境分析,让之后疏散有参考依据。

第二,针对如何移除坝体,陈骏季表示,会议讨论出3种情境,包括爆破、虹吸以及从坝顶开便道降挖。但专家指出,绝对不可能爆破,因为坝体位置位于土石流崩塌处,若以爆破方式,可能导致旁边的山壁更大规模崩塌;虹吸与降挖方面,考虑到坝体土石并不稳定,相关人、车也没有道路可通行,因此要立即性处理坝体移除,几乎不可能。

陈骏季说明,当时专家会议决议,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有效监测」,当监测到危险时,让中下游居民撤离,「这是最有效的防灾方式」。因此中央应变中心成立后,就是根据专家会议资讯,进行撤离与风险评估。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长林华庆。记者叶家玮摄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长林华庆。记者叶家玮摄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长林华庆补充,爆破、虹吸、降挖方法之不可行,并非由行政机关决定,都是与国内水利、灾防专家们一起讨论的。

林华庆指出,就算风平浪静,马太鞍溪堰塞湖也会在2个月后,也就是10月初溢流,「而短短2个月的时间,也不可能开一条到那么深处的道路去施工」,而且爆破本身必须精准,必须对坝体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在这情况下,也不可能贸然进行爆破,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灾害。

林华庆说明,想要用虹吸方式引流洪水,必须安装至少一公尺直径的不锈钢管,「这么长、这么大的钢管要怎么运上去?」,而且坝体位置持续在崩塌,每天不起雾的时间非常短,无法有效施工,施工人员的安全也无法保障,这在现况都是不可行。

陈骏季提到,目前马太鞍溪堰塞湖坝体下切105公尺,但水流还有1300万吨,坝体的稳定性也有待确认,农业部会持续密切监控,中下游居民仍须特别注意,在红色警戒未解除之前,千万别至河道边。

火線話題 |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全力搜寻失联31人!卓荣泰:罹难者多在一楼必须查明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