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的韧性与幸运 范云从失败看见希望
回顾历时一年的「大罢免」行动,民进党在初期刻意保持距离,强调尊重罢免的自主性,避免让公民团体背上「政党对抗」的标签。然而到了后期,党主席赖清德改口定调「民进党必须与公民力量同行」,显示在建立合作与互信的过程中,民进党与公民团体其实历经了外界难以得知的波折。
民进党立委范云受访时指出,台湾仍属新兴民主国家,面临来自中国的最大挑战。除了军事与经济压力外,最隐晦且日益严重的,正是统战渗透。
她回顾,从自己大学时期的野百合学运,到太阳花与青鸟行动,台湾的公民社会始终在社会危机时展现强大能量,不论是争取民主还是守护民主,这都是台湾不同于其他民主国家的特质,也是台湾的幸运之处。
推荐新闻:从「大罢免」到抗中战线!范云揭民进党与公民合作的磨合真相

修正策略迈向下一步 范云:大罢免不足以转化为政治胜利
范云坦言,在深蓝选区要罢免成功,难度极高,「虽然我们尚未成功,但更看见『希望』的部分。我最珍惜的是,公民社会能由下而上,对中国统战保持高度警觉,并发挥巨大力量。」她强调,面对中国的军事、经济与统战威胁,绝不可能仅靠政府,必须结合高效能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才能抵抗。然而从这次经验来看,在资讯传播与应对上仍有不足,民进党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并不完美,未来必须加强,才能应战。
针对罢免结果是否因与民众沟通不足而失利?范云回应,自己在学生运动时也是少数派,但透过不断修正策略、学习说服旁观或中立者,逐步推动改变。过程中必然有人抗拒,甚至有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仍能缓步前进。
她认为,从过去经验来看,台湾仍在路上,但已有更多人警觉到中国对台渗透与统战的威胁,意识到民主可能流失。这是从青鸟到大罢免一年多来最大的成果,尽管成效不足以立即转化为政治胜利,但如何修正下一步才是关键。她强调,这需要社会的集体智慧,政治部门更要承担责任,与公民团体在不同领域建立信任、深化合作。

范云:团结的关键是信任
谈到「建立信任」,范云直言,从学生运动到创建NGO、小党,再到加入民进党,她深知不论是团体内部,抑或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党之间,所谓的「团结」并不容易。团结需要长时间的苦功,而最难的是信任的累积——建立艰难,摧毁却只在瞬间,因此必须付出多面向的努力。
面对未来更加险峻的国会情势,范云表示,在教育与文化等议题上,仍可能与在野党寻求合作空间,「无论政治上有何歧见,我都会站在弱势者的角度」,包括MeToo事件、师大女足抽血案等。
她坦言,有些议题遭遇重大挫折,例如未来年满80岁的长者将可免巴氏量表申请外籍看护,此政策缺乏讨论,恐使重症家庭失去照顾资源;新版《财划法》通过后,也可能影响中央财源,进而冲击教育资源,包括私立大学生是否能继续免学费等,都是她关心的弱势平等权利议题。
范云直言,从民主国家历史可见,当社会经济落差过大时,极易成为民粹温床。因此,在民进党执政期间,必须照顾好弱势族群,让人民感受到经济成长的果实能被全民共享,这也是她担任立委六年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蓝绿激战大罢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