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助民众即时掌握热风险并采取因应措施,施旭姿医师进一步提到,户外或高温作业者可善用「高气温作业防护资讯网」,即时掌握全台各地气温与体感温度,查询是否已达热危害等级。该网站每日依据气象资料,评估风险等级并提供防护建议,包含休息提醒、补水频率与预警通知。
热门新闻:偷拍与警花女友性爱片捞30万 渣警青涩照曝光!育婴假留职停薪中
例如当气温达33°C、相对湿度超过70%时,热指数已达44.4,属于第三级危险等级,需采取相关危害预防措施。常见已达热伤害高风险的作业情境包括:正午时段于屋顶施工、货柜装卸、闷热厂房内加工、室外道路铺设与水泥灌浆等。这些作业场所常因高温、高湿与通风不良而成为热伤害发生热点,劳工与雇主都应提高警觉。
同样观察到类似现象的,还有中医门诊。中医部许瑄方医师分享,近日接诊一名30多岁女性,长期在食品加工厂工作。他提到在闷热厂房中工作时,总是感到头昏沉且重、极度口渴、不断流汗,需要随时大量补水及运动饮料,整日也提不起精神,异常疲惫。
经整体问诊和把脉后发现其体内湿热偏重,且兼夹气虚,显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身体调节机能已逐渐失衡。许瑄方医师指出,中医认为高温环境下进出冷气房或服用冰冷饮食,会使体表毛孔无法正常开合,导致体内湿热郁积,进而影响消化与体能表现,其症状和典型热伤害的表现有些微差异,而这些症状在中医归类为「阴暑」。
西医将「中暑」视为热伤害的一环,可分为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与热中暑。其中「热中暑」为最危急的型态,只要核心体温超过40°C并合并意识不清等症状,若未及时处置,2小时后恐会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施旭姿医师指出,热痉挛或热昏厥可经降温、补水及补充电解质改善,若一旦进入热衰竭阶段,显示人体调节功能已受损,需积极医疗介入才能避免恶化。
中医认为中暑与体质、外邪侵袭有关,其中又分为「阳暑」和「阴暑」。许瑄方医师表示,「阳暑」症状为西医「热衰竭」的典型表现;而现代人常见的「阴暑」,多因频繁进出冷气房、毛孔开合失调,出现头昏、疲倦口渴、四肢无力困重、食欲减退、肠胃不适(如排便偏软)等症状,反映体内湿热郁积、气机不畅,可透过药物清热化湿解暑,平时也建议饮用绿豆薏仁汤或以瓜类入菜清热去湿;若出现不适,也可适度刮痧,有助舒缓症状,降低反复中暑与慢性疲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