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宣游专研上世纪四位香港代表性书法家作品及生平,从招牌、名片等常见「商业书法」应用,侧写香港视觉文化构成。
![《香江墨迹》作者黄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书法奥妙。记者李俊毅摄](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5-02/31D4BD0C4730E26F9E105FA965483C9E/01aee4b1a91bd8aff9e74beffbfc18f8_1280.webp)
黄宣游今日于台北「文心艺所」举办讲座。他表示,自己写书法已经12年了,过程中学习了很多书法老师。也跟著老书法家学习书法,但是在2019年因为疫情缘故,工作量骤减,被迫终止了原先的理论教学,转而从事书法分享推广。
经过数个月准备,2020年启动「墨迹计划」,重点研究上世纪四位书法家区建公、谢熙、卓少衡以及黎一鸣翰墨痕迹。
![《香江墨迹》作者黄宣游分享台港奥招牌字体差别。记者李俊毅摄](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5-02/31D4BD0C4730E26F9E105FA965483C9E/8652fadf10ac2d78759dc5d4b5326b6c_1280.webp)
他坦言,自己最初只是想做一本作品集,后来在收集过程中遇到四位老师后人,了解到网络上许多资料均有错漏,还有坊间讹传也不在少数,便透过访谈和研究查实四位生平事迹,成果集结成《香江墨迹》。四册书一共逾九百页,一半介绍生平,另一半则是作品集。
活动中,他饶有兴致的跟与会者分享泰国、台北,日本的广告招牌所采用的书法字体差异。
他指出,撰书在日本广告招牌比较常见,隶书则运用在钞票上。香港招牌在70-90年代,受到中国内地动乱影响,北魏楷书较为常见:60-90年代的主要街道,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四大书法家之手。
![《香江墨迹》作者黄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书法奥妙。记者李俊毅摄](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5-02/31D4BD0C4730E26F9E105FA965483C9E/400f5751a8d20f23bff7023dbd4a9fb7_1280.webp)
![《香江墨迹》作者黄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书法奥妙。记者李俊毅摄](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5-02/31D4BD0C4730E26F9E105FA965483C9E/7df101a6df8c61d42dbdd0593b6f822a_1280.webp)
关于书籍内容,黄宣游提到,50年代香港众多招牌中,有不少是出自香港书法名家、「香港招牌王」区建公之手,区建公供客人自主选择的二十八种书体中,有九种都是北魏。因为北魏风格别具霸气,当时包括「周生生珠宝」、「李锦记」都是他提笔的。
除了区建公,黄宣游指出,另一香港招牌常见字体为汉隶,则是由清代谢熙确立的风格。区别是谢熙不写北魏,只写汉隶。因为教育界以及发展商更偏好庄重敦厚的隶体,于是多是请谢熙执笔,现在香港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标志,就是其作品。
黄宣游表示,今日由于时间所限,虽然仅介绍区建公和谢熙两位书法名家,但他很欢迎对书法有兴趣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