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指出,很多国家提出解决全球气候暖化困境根本方法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期望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目标,进而衍生碳权、碳税、碳费等减碳机制。台湾碳权交易管理办法8月上路,未来民生消费也会列入碳排放计算。但目前台湾碳汇(碳移除)无具体数据,亟需详查台湾森林、海洋及沉积物中的碳汇能力。洪庆章与海军军官学校副教授施咏严携手组成跨校、跨国的研究团队,首次对台湾「自然碳汇量」进行全面性盘查,强调海洋在全球气候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角色,为未来碳汇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热门新闻:蓝白退总预算!民进党高市党团怒轰「她」双面人 柯志恩反击了
该研究统整了洪教授团队自2006年至2020年横跨15年的颗粒态有机碳通量(POC flux)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揭示台湾周边海洋性蓝碳扮演著二氧化碳移除的重要角色。洪庆章解释,相较于树木绿碳、土壤黄碳,海洋蓝碳才是占地球面积最大的固碳高手,且多数人以为滨海蓝碳如红树林、海草床与盐滩地是蓝碳吸碳的主角,但研究发现,真正幕后吸碳高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大量海洋浮游生物,也概括所有海洋生物的死亡颗粒及「粪粒」。他指出,光线可穿透海平面下约150公尺,这些海洋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无机碳),通过食物链遭浮游动物捕食,进而代谢成粪粒,间接将微藻转换为颗粒有机碳,沉降至深海或海底沉积物中,可储存达数10年至数百年,是蓝碳重要的「生物帮浦」。
洪庆章也揭露台湾自然碳汇现况,森林碳汇、海洋沉积物碳汇及海洋蓝碳的二氧化碳年移除量分别为2,150万吨、4,210万吨及9,680万吨。其中,海洋碳汇每年移除约占台湾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亿8000万吨中约34.5%,对台湾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对照台湾距离达成净零排放,仍有约1亿6千万吨二氧化碳的缺口。他强调,应加强对台湾陆地与海洋碳汇的实海域测量,需要更多的研究船来协助,同时加速采取去碳化能源策略,如减少使用石化燃料,及推广电动车、再生能源及氢能技术。未来政策应纳入更多创新技术,如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存储、造林、森林复育、生物炭、大型海藻养殖及海洋碱度添加等,以有效达成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
该篇期刊作者群另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海洋与沿海环境科学系教授 Peter Santschi,斯里兰卡-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大学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教授 R. R. M. K. P. Ranatunga;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谢学函、海洋事务研究所教授张懿、海洋生物科技暨资源学系特聘教授李泽民;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特聘教授周文臣、同校海洋环境资讯系副教授曹俊和,海军军官学校应用科学系学生刘恩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