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西部城市利维夫的一间画廊里,15张女性肖像静静地与观众对望。她们之中有人选择出走,有人选择留下。
其中,艺术家布里雅尼克 (Vasilyna Buryanyk)因战事一度前往法国,入住艺术村后却因必须使用俄语并与俄籍艺术家合作,感到强烈压力,一夜白头,健康明显恶化,最终决定返回乌克兰。另一位艺术家巴赫库尔 (Myroslava Bachkur) 则选择暂停展览计划,转而投入动画设计学习,借此调适情绪、寻找生活节奏。
展出的艺术家虽年龄与经历各异,却共同展现战火下的坚韧精神,这也成为何孟娟此次创作与策展的出发点。2022年夏天,乌克兰艺术家与策展人特罗齐尤克 (Marta Trotsyuk) 访问台湾,盼望以草根方式推广乌克兰文化,对抗俄罗斯的资讯战。何孟娟参与其中,对他们清晰的文化意识与行动力印象深刻,遂展开后续筹备。

战火下的坚韧精神
长期关注创伤与孤独等议题的何孟娟,最后在2025年5月在文化部支持下,赴乌克兰与特罗齐尤克进行三周田野调查,走访基辅与利维夫,实地拜访女性艺术家,记录她们在战争中的创作与日常状态。
她观察,尽管外界印象多停留在前线战火,实际上如利维夫等城市社会秩序已逐渐恢复,艺术活动持续发展,文化生命力未因战事而中断,更引述当地画廊协会资料,自2022年全面开战以来,画廊数量反增约4成。根据「The Cambridge Journal of Law, Politics, and Art 」在2022年的统计,当时有78%的受访艺术家仍留在乌国,有5成人认为他们可继续创作。
何孟娟指出,她在基辅展览的筹备过程仅花数周,展览品质与细节仍符合国际水准,显示乌克兰文化体系即使在战时仍保持高度运作能力。
不过,她也注意到,表面恢复的生活背后,民众依然承受著创伤与压力。「可能前一晚在防空洞,但是他们白天就照常可以去公园,约朋友餐厅吃饭。」何孟娟说,「他们很用力的活得很快乐,这件事情让我有点冲击。」她补充,在访谈艺术家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这种表情与叙事的落差。「艺术家说故事时神色自若,但翻译出来的内容,往往极为沉重。」
为了呈现这种内外反差,何孟娟刻意在作品中保留模糊与留白,「乌克兰人很努力地想让一切看起来正常,但实际上并不完美。」
在创作同时,她也思考台湾的文化环境与创伤处理方式。她认为,相较乌克兰能在危机中迅速建立文化共识并积极对外发声,台湾社会仍倾向于逃避历史创伤与身份议题。「大家都知道台湾艺术家是处于一个安逸的状况,逃避的状况。」
她观察,乌克兰艺术家透过创作抒发情绪、重建文化认同,也勇于面对创伤并加以传达。「我们亚洲人思考就是不要去给人家做二度伤害,他们刚好相反,他们说要讲、要宣传。我觉得这是让他们变强大的原因。」
事实上,乌克兰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引起国际关注。据画廊分析,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艺术家受邀参与国际画廊展出的比例较战前增加234%。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巴黎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机构,亦共同编列约1500万美元预算,用于收藏乌克兰当代艺术作品。
何孟娟曾经在疫情的时候感到迷失,认为艺术在当下社会没有有用的角色,但现在她表示,此行让她深刻体会艺术在战时社会中的功能,不仅作为情感出口,也是一种社会连结与国族认同的工具。
她希望透过展览与交流,引发台湾社会对文化角色的重新思考。「他们(乌克兰人)让我看见艺术是有用的,而且发挥了非常强大的力量与影响力。」(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