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国防事务分析平台「战争困境」(War on the Rocks)今天指出,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8月举行兵推,要求现任与前任美国官员放下惯常的防守视角,尝试以北京的思维模拟台北可接受的投降条件,及北京如何从军事行动转为对台政治控制。


雪城大学这场兵推为期2天,初衷是忧心外界对中国夺台的决策思维理解不足,成员包括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CIA)前官员,有些具军事背景,有些则是国际关系领域的资深学者,半数对解放军或中共有深入了解。


参与者需面对中国战略家在起草及更新战争计划时可能面临的问题,例如多少兵力足以迫使台湾投降而不会引发美国干预?台北会接受哪些投降条件?北京如何从军事行动过渡到对台湾的政治控制,进而在区域内外建立有利的战后现状?


「战争困境」一篇总结这次兵推的文章指出,兵推最合理的假设情境为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基础设施发动精准打击,同时提出慷慨的投降条件,例如保留地方自治、维持民主制度,以及中国行政机构的最低限度介入。


北京给台湾的讯息十分明确,在有利条件下接受统一,否则将面临毁灭。给美国与美国民众的讯息也同样明确,这是中国内政,不值得美国人为此牺牲生命。


总统赖清德在9月20日表达,台湾不会在遭到军事攻击时投降。赖总统在全社会防卫韧性论坛致辞时强调,「倘若台湾遭受军事侵略,任何有关国家战败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讯息,都是假讯息」。

 

共军超过40年没有实战,更从未有过大规模登陆作战经验。图为共军研发的登陆设施,实战时将成标靶。翻摄解放军网
共军超过40年没有实战,更从未有过大规模登陆作战经验。图为共军研发的登陆设施,实战时将成标靶。翻摄解放军网

中国军力的局限

这次的兵推也让人直视中国军力的局限。「战争困境」的文章指出,解放军自1979年以来未参加重大战争,从未大规模登陆,后勤体系未受检验,指挥架构政治干预严重。这与多数美方兵推中假设共军「高效、现代化」的情境大不相同。


但上述局限并没有使中国变得软弱,而是更加谨慎。


文章说,这种谨慎态度也体现在时间轴上。任何大型两栖作战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准备。参与者认为,这种「可被观察性」正是中国最大的弱点,但同时也指出,虽然2021至2022年间出现类似的警讯,国际社会仍未阻止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行动。


兵推结束时,仍有若干关键性问题并无定论。参与者对中国是否会选择封锁台湾意见分歧。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渐进式施压」的完美手段;另一些人则视为对美国海军介入的邀请、让台湾有机会使其军力达到最高戒备状态的契机。


也有人示警,若台湾试图突破封锁,情势极可能迅速升级为全面冲突。


兵推启示也从3个面向挑战传统吓阻思维。


首先,如果中国在理论上偏好的策略是有限打击与政治胁迫,那么台湾需要的是对抗压力战的韧性,而不只是滩头防御。


其次,兵推表明,美国是否出手干预的不确定性影响中国的每项决策。但吓阻可信度不仅取决于美国总统的公开声明或前线部队部署,而是取决于中国对以下情境的假设:在何种情况下,美国总统会授权动武、国会是否支持军事行动,及美国民众是否能接受伤亡等。


第三,吓阻需要阻止中国轻易取得政治胜利,而不只是军事胜利。如果北京认为能够透过有限的武力和有利条件实现统一,传统的军事吓阻就失效了。因此,或许比台湾的军事脆弱性更重要的,是其政治脆弱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震慑解放军!路透:美国防部推动新匿踪战机 近日将决定承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