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lert 报导,这项由史丹佛大学化学家领导、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提出一个具体实验证据,说明多年来各地民间传说中出现在沼泽、森林甚至坟地上空的漂浮鬼火,可能并非完全超自然。

长久以来,这类「漂浮火焰」常被解释为亡灵、迷路的魂灯或其他超自然现象,比较务实的说法则提出沼泽气体自燃(例如甲烷)可能造成火光,但单靠沼泽气体自发点燃在理论上缺乏清楚的触发机制。

史丹佛团队提出:在气体遇到液体的电场环境中,可能会形成「微型闪电(microlightning)」。这些极短暂的闪电,能在带不同电荷的微小气泡间跳跃,进而点燃甲烷等可燃气体,从而产生肉眼可见的俗称鬼火。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将空气与甲烷分别导入水中以制造微小气泡,并以高速摄影机观察气泡间的放电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清楚捕捉到数次闪光,单次闪光持续时间短于 1 毫秒。

即便导入空气气泡时也能看到闪光,但当系统含有甲烷时,微型闪电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更高。

研究指出:「甲烷微小气泡之间的微型闪电,提供了一种在环境条件下诱发甲烷氧化的自然点火机制」,「这种机制支持了长期被怀疑的观点——电化介面与自发性‘冷火焰’之间存在联结,并为鬼火等现象提供了具物理基础的解释」。

实验中,微小的闪电与甲烷作用。Science Alert
实验中,微小的闪电与甲烷作用。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