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罢免行动由民间发起,背后获得绿营侧翼大力动员与宣传。支持者认为,部分蓝白立委在国会表现「粗暴」、「阻挡改革」,应该由选民重新审判。但罢免案无一成案,《纽时》认为这对赖清德政府而言无疑是一大挫败。尽管总统本人保持低调,未公开介入罢免案,但绿营基层、侧翼的积极投入让外界普遍视之为一场「准公投」,是执政党对国会对峙的一次反攻。如今行动破局,赖政府需重新思考其对抗在野联盟的策略。

日内瓦高等国际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专研罢免制度的韦尔普(Yanina Welp)指出,从未有其他国家级国会面临过如台湾这般大规模的罢免行动。台湾是少数允许选民透过罢免请愿罢黜民选代表的民主政体之一,但过去的罢免行动规模较小,且鲜少成功。这周末有24位国民党立委面临罢免投票,另有7人将于下月面临同样命运。

对支持者而言,「大罢免」象征台湾民主的活力。台湾自1980年代结束威权统治以来,民主制度逐步深化。尽管罢免若成功将有利赖总统,但许多推动者声称他们是独立行动。新北市一名罢团成员受访说:「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草根运动,我们正在见证民主的深化。」

反对者则称这场罢免运动是对制度的滥用,该机制本应谨慎使用。一名退休教授表示:「这个『大罢免』根本就是对选民的侮辱」,她在台北投下反对罢免的一票,「这样胡乱罢免,好像你们眼中没有人适合担任公职。」

台湾大学政治学者南乐(Lev Nachman)说:「这个结果对整个罢免运动是一大震撼,因为他们原本预期很多蓝营选民会因冷感而不出门投票,对赖总统而言,这也应该是一个反思的契机──他并没有争取到中间选民,更别说蓝营选民。」

民众用投票对大罢免表态。路透
民众用投票对大罢免表态。路透

民意不再轻易随之起舞

外媒观察,此次大罢免的失败反映出民众对于罢免工具的高度警觉。尽管台湾法律赋予选民罢免立委的权利,但多数选民似乎认为,应该保留这项制度给真正「重大失职」或「违法乱纪」者,而不是作为政党攻防的延伸

根据多项民调与投票日现场观察,许多选民选择「不出门」或「投下不同意」,显示即便对部分立委不满,也不愿贸然加入政治动员行列。民意未随之起舞,反成为这场罢免失利的关键因素。

北京方面尚未对此结果发表明确评论,但可以预期,中共将密切关注赖清德在此挫败后的施政取向。特别是在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美台互动频繁之际,中国可能将此视为台湾内部对赖政府的一次「降温」,进而调整对台策略。

另一方面,华府也正密切观察赖政府如何处理国内政局。罢免失败或许将促使赖政府更谨慎推进改革政策,避免激化朝野对立。对美国而言,维持台海稳定比台湾内部权力再平衡更为优先。

另外,罢免案虽结束,但其政治效应远未平息。此役被视为2026地方选举的前哨战。对国民党与民众党而言,这场胜利将有助于巩固基本盘并扩大支持版图;对民进党来说,则是一场必须彻底检讨的挫败,特别是在如何连结民意、有效制衡国会方面。台湾罢免制度虽然设计为民主制衡的一环,此次结果凸显,选民对政治动员日益警惕,赖清德政府在改革与稳定间的平衡,未来一年将面临更多考验。

延伸閱讀:726大罢免结果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力保台中3子!卢秀燕「不败女王」再发威 接任党主席只剩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