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健康线上报导,一项来自挪威的新研究指出,睡前滑手机,每多滑一小时,失眠风险上升59%,平均少睡24分钟。这项研究共调查了45,202位18至28岁的年轻人,研究成果已于上月31日刊登于《Frontiers in Psychiatry》。
该研定义使用萤幕的行为包括:
-使用社群媒体
-看电视或电影
-玩电玩游戏
-听音乐或 Podcast
-用手机阅读
研究负责人之一、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的西弗特森博士(Børg Sivertsen, PhD)表示:「先前许多研究认为社群媒体对睡眠的破坏力最大,但我们的研究挑战了这种说法。」
事实上,这项研究还发现:只使用社群媒体的受试者,失眠比例最低,睡眠时间也最长。西弗特森推测,也许社群媒体所带来的社交互动,有助于情绪调节,反而可能对睡眠有一定保护作用。
不过他也强调,后续将扩大研究,包含如「工作用手机」等更广泛的用途。
过去研究指出,萤幕所发出的蓝光波长可能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干扰人体生理时钟与入睡能力,因此各大品牌也推出了「夜间模式」来过滤蓝光。
蓝光在白天的确能提神、提升反应速度与情绪,但晚间使用过多则有潜在影响。
不过,并非所有研究都认为蓝光是罪魁祸首。一项研究追踪16名参与者,在睡前一小时接触蓝光与黄光,结果显示两者对睡眠干扰无明显差异,推测「任何强光」在睡前皆可能影响睡眠品质。
美国临床心理师凯勒博士(Leah Kaylor, PhD) 表示:「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仍延续了『穴居时代』的特性,太接近睡前接触强光,容易误导大脑认为『天还没黑』,进而影响入睡。」
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睡眠专家塞德纳斯博士(Jonathan Cedernaes, PhD) 则补充,「不同人对光线抑制褪黑激素的敏感度相差高达50倍,个体差异极大。」
尽管这项研究指出社群媒体使用者的睡眠表现反而较佳,但在青少年与儿童族群中,情况可能不同。
西弗特森补充:「青少年较容易被情绪牵动,且通常生理时钟本就偏晚,深夜滑社群媒体会进一步延后睡眠时间,影响更明显。」
若想提升睡眠品质,专家建议可从以下几点著手:
限制睡前萤幕使用时间,并选择低刺激性内容(如听音乐、有声书)
开启蓝光过滤功能:iPhone 用户可启用 Night Shift;Android 装置则有「夜间模式」、「护眼模式」或「夜灯」等选项
静音通知与远离装置:睡前开启「勿扰模式」,将手机放置于房外,避免萤幕亮光或提示音影响入眠
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固定的就寝与起床时间,有助调整与维持生理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