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Science报导,有些人认为蚯蚓是为了避免在地洞里淹死而爬到地面。然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土壤科学家惠特曼(Thea Whitman)表示,「蚯蚓不像我们一样有肺。」
相反地,蚯蚓通过皮肤吸收氧气,而牠们既可以从水中吸氧,也可以从空气中吸氧。
英国普雷斯顿中央兰开夏大学的蚯蚓生态学家巴特(Kevin Butt)补充说:「我曾将蚯蚓放在水中几天,它们并不会死亡。」
事实上,惠特曼提到,一项1956年的研究发现,五种蚯蚓可以在完全饱和水分的土壤中生存31到50周。「只要水中有氧气,这些蚯蚓就能呼吸。」
不过,惠特曼也指出,200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氧气消耗可能是某些蚯蚓在下雨天出现地表的原因之一。「需要更高氧气水准的蚯蚓,更可能在下雨天从地洞爬出,而对氧气需求较低的物种则较少出现地表。」因此,有些蚯蚓物种对低氧气环境更敏感,因而可能因大雨而爬出地洞,而另一些物种则能在地下安然无恙。
另一个普遍的理论认为,雨水的振动让蚯蚓误以为有鼹鼠等捕食者接近。「雨的振动可能被蚯蚓解读为捕食者的警讯,牠们可能因此爬到地面以躲避『掠食者』」。
然而,巴特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成立。捕食者如鼹鼠在土壤中的行动并非节奏性振动,蚯蚓应能区分出与雨水振动的不同。
另一个可能性是雨水对蚯蚓造成某种伤害,例如酸雨或雨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但惠特曼表示,2008年的研究并未找到证据显示雨水中的有害物质会驱使蚯蚓离开土壤。
不过,她补充说,研究者有时会利用化学物质收集蚯蚓,例如将芥末粉和水的混合物倒在土壤上,刺激蚯蚓爬到地表以便收集和分析。
巴特提出,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蚯蚓在下雨天爬到地面,是为了在湿润的地表移动得更快,而不是像平时那样缓慢地在土壤中挖掘。「牠们需要湿润的环境才能生存,因此下雨天为牠们提供了在地表旅行的机会,」惠特曼解释。蚯蚓可能在这样的时候交配或迁徙。
这种行为也解释了某些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脚震」习性。
牠们并不像鼹鼠在土壤中移动那样发出声响,而是透过在地表跺脚产生类似雨水的振动,诱使蚯蚓爬出地表成为猎物。
此外,有一种传统活动称为「蚯蚓诱惑」(worm grunting)、「蚯蚓拨弄」(worm fiddling)或「蚯蚓魅惑」(worm charming),就是利用蚯蚓对振动的反应。
人们使用棍棒或锯子在土壤中制造振动,吸引蚯蚓到地面,然后将其收集作为鱼饵。此外,这项活动甚至成为了一种比赛,例如佛罗里达州索普乔皮(Sopchoppy)的年度「蚯蚓诱惑节」(Worm Gruntin'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