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ci Tech Daily报导,此项研究已于昨日(12/2)发表于《Cell Biomaterials》期刊,展示了这种液态墨水如何用于创建电子刺青,准确追踪脑部活动并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连接。这一创新可能彻底改变脑机介面(BCI)技术,使其更加高效并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

脑电图(EEG)是诊断各类神经疾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癫痫、脑瘤、脑损伤等病症。在传统的EEG检查中,技术人员需要使用尺规与铅笔,标记患者头皮上的多个位置,并将电极黏贴于这些点上,然后通过长线连接至数据收集机器以监测脑部活动。这一过程既繁琐又不舒适,患者通常需要忍受数小时的检测。

此次的研究团队由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卢楠舒(暂译,Nanshu Lu)教授领导,专注于开发可用于人体表面的小型感测器,这一技术被称为电子刺青(e-tattoo)。此前,电子刺青已被应用于胸部监测心脏活动、肌肉疲劳监测以及腋下汗水分析等领域。

以往,电子刺青通常是先印刷于薄型胶带材料上,然后转印到皮肤上,但这只能在无毛区域有效。卢教授指出,「设计适用于毛发区域的材料一直是电子刺青技术中的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由导电高分子组成的液态墨水,这种墨水能够顺利流过头发,并在干燥后形成薄膜感测器,从头皮表面捕捉脑波信号。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算法设计了EEG电极的位置,并使用数位控制喷墨打印机将电子刺青墨水喷洒到指定区域。这一过程快速、无接触,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

关于电子刺青与传统EEG的比较,研究团队在五位参与者的头皮上印刷了电子刺青电极,并同时安装了传统EEG电极。结果显示,电子刺青在脑波侦测方面的表现与传统电极相当,且噪音较少。经过六小时后,传统电极上的凝胶开始干燥,超过三分之一的电极无法捕捉任何信号,剩下的电极则因与皮肤接触不良而信号减弱。相比之下,电子刺青电极则能保持稳定连接,至少维持24小时。

此外,研究人员调整了墨水的配方,并在电极上印制了从头部基部延伸至脖部的电子线,取代了传统EEG测试中的导线。这一创新设计使得印制的线路能够稳定传导信号,同时不会接收不必要的信号。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共同研究作者米兰(José Millán)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可能彻底改变非侵入性脑-机介面设备的设计方式」。脑机介面设备通过记录与某一功能相关的脑部活动(如语言或运动),来控制外部设备,无需移动任何肌肉。

脑机介面通常包含一个笨重的头戴设备,使用起来不便。电子刺青有可能取代这些外部设备,将电子元件直接印刷在患者的头部,从而使脑机介面技术更加便捷和普及。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假冒大谷翔平录音档曝光!「最贪翻译」水原一平遭求刑4年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