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金融投资报指出,双11晚会消失、社交媒体上吐槽平台规则的声音减弱,都印证了双11消费市场格局改变。21世纪经济报导更指出,「史上最长的『双11』已接近尾声,平台与商家依然『静悄悄』」。
今年双11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之间已经不再全力比拚「最低价」,随著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价格和cp值更加敏感,价格战已经无法持续。报导指出,去年双11各平台低价内卷(过度竞争)进入白热化,商家利润空间被压缩,流量只带来热度和销售额,却没什么盈利。
中国媒体财经访问一名有10几年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贾真指出,商品如果有差不多50%以上的毛利,透过双11还能赚到钱,但毛利低于30%就没有参加双11的必要了,「双11有一个满300减50的优惠券,再打个9折,再加上运费险,再加上付费的成本,30%根本兜不住」。
其他电商平台上的中小商家也表示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正在失去对双11的期待。由于双11活动时间拉长,价值就不再那么突出。今年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的双11促销活动约10月中就陆续开跑,较去年又提前1周左右。广东的服装商家张达表示,周期延长却没给销量带来什么明显的提升,「现在一年的活动做个不停,有没有双11性质一样」。
还有淘宝和天猫女装店铺经营者表示,「我和身边的几位同行卖得都不好,只有去年的一半吧」今年以来,他感觉访客数量比去年更少了,经营成本变得更高。
另一方面,价格战已经影响产品的品质,对品牌和商家而言并不利于长期生存。对消费者来说也很可能会得到品质低劣的商品。
山东大学数字(数位)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提到,电商平台的「唯低价」模式导致片面要求商家低价、忽视商品质量、商家权益被侵害等问题,也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7月30日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在大政策指引下,平台也做出相应的行动。
例如淘天正尝试解决仅退款(特定情况下消费者不需退回商品即可退款)、退货运费成本高、低价内卷这三个顽疾,来改善商家的营商环境。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也相继发布了许多或直接补贴、或间接改善的策略,来为商家减轻负担。
但有许多中小商家表示「没有感受到」,无论补贴或松绑仅退款政策,很多都会设置无形门槛,使中小商家被排除在外,或是需要付费买流量,买得越多才补贴越多,使大多数花得少的小商家较无感。
延伸閱讀:双11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