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AI与永续行动 以科技实践自然解方
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郭珊珊表示,AI的兴起不应仅被视为高耗能挑战,而应成为永续转型的推手。台达电今年加入永续AI联盟,并与《The Economist》旗下的Economist Impact合作发表《Greening intelligence: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AI》报告,倡议「Green AI」概念,提升算力能效、降低碳排,协助企业加速迈向永续。
她指出,台达电将以AI串联自然与气候行动,透过AI加速珊瑚辨识与生物多样性资料库建构,推进关键物种保种与海洋保育;在建筑减碳方面,运用自研的LEED AI教学助理,协助专业人员掌握新标准中的减碳与生物多样性指标,为华文圈首度以AI导入绿建筑教育的案例,期望加速绿建筑普及、实践净零愿景。
AI算力带动电力挑战 台达电以微电网打造永续解方
郭珊珊进一步指出,AI快速发展带来庞大的算力需求,也意味著资料中心建置激增、耗电量攀升,这是全球可预期的挑战。然而在AI工具使用日益普及的趋势下,重点在于如何开发能降低能源负担的技术。
她提到,在刚结束的台北国际能源展中,台达电展示了「整合电网」的永续概念,强调在电网时代应兼顾供电稳定与能源效率。根据《The Economist》的最新调查显示,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民众最担忧的用电问题正是「电网稳定性」,一旦电网异常,整个城市乃至区域都将受影响。
为此,台达积极推动「微电网(Microgrid)」系统,以减轻中央电网负载,并导入创新技术如「固态变压器(Solid State Transformer)」,能显著降低从电网到晶片之间的多次电力转换损耗。她说明,采用高压直流(HVDC,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架构后,整体电力效率可提升约5%:「在AI应用环境中,若能提高5%的用电效率,等同一座发电厂的节能效果。」
郭珊珊强调,AI的确耗电,但企业应同步开发能减轻电力负担的解决方案。台达的努力不仅限于资料中心的电力与冷却管理,而是从整体微电网架构出发,从源头优化能源转换效率,让AI发展与能源永续并行。
聚焦气候智慧海洋 IUCN肯定台达电珊瑚复育
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张杨干指出,今年再度取得于COP30官方谈判区(Blue Zone)举办周边会议资格,主题为「气候智慧海洋解方」,聚焦气候变迁下沿海社区与海洋生态挑战。台达电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PML)、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组织(POGO)、国际珊瑚礁学会(ICRS)等国际单位代表同台,分享AI与创新科技在珊瑚复育的应用成果。
张杨干表示,复育首要前提仍是减碳,非单靠种植即可见效。依据IPCC报告,若升温超过3°C,先前努力恐难挽回。因此,台达电强调以方法学与监测机制确保复育成效,并与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合作开发以海洋生态系为基础的「STAR方法学」,量化企业开发对生态影响。IUCN已将台达电列为全球试点案例,肯定其以生态系思维推动复育的前瞻性。
珍古德一句话掀共鸣!给自然机会恢复过来
郭珊珊也引用灵长类学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的话:「If we give nature a chance, it will come back.(只要给自然一个机会,它会恢复过来)」。珍・古德博士今年曾亲自参访潮境珊瑚保种中心,并与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同台推广珊瑚复育,珍・古德提到,只要水温能恢复、白化期不长,珊瑚仍可能再生,部分物种甚至具更高的耐热性。
郭珊珊认为,这句话提醒人类不应对环境修复失去信心,只要持续采取行动、每天多做一点改变,就能给自然喘息与重生的空间。她强调,这正是台达电长期推动AI科技结合环境复育的核心精神。
COP30是全球检视减碳与气候调适进展的重要里程碑。台达基金会作为《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观察员,将持续以科技创新、教育推广与国际合作为核心,携手全球伙伴寻求气候挑战的具体解方。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