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回顾 ASIC 发展指出,Google TPU 最大的优势在于前瞻性,「他们在市场尚未成形前就推出 TPU1,这和创业的道理相同,要在市场起飞前进场,而不是等市场已经是兆美元规模时才加入。」他批评业界常见的迷思——「市场够大,只要拿几个百分点市占就能成功」——是错误的,真正的关键是「先拿下小市场 100%,再等市场做大」。他说,NVIDIA 和 Google TPU 当年等于从零开始创造了一个全新产业。

如今市场已从单一 GPU 晶片演进成庞大的 AI 工厂 概念。黄仁勋表示,NVIDIA 除了持续强化 GPU,也推出针对特殊工作负载的处理器,例如最新的 CPX,专门应对上下文处理与扩散式影片生成,未来还会开发专门处理 AI 记忆体与 KV 快取管理的晶片。

黄仁勋强调,AI 工作负载变化极快,例如 Transformer 架构持续演进,若没有 CUDA 的可程式化与易迭代特性,开发者根本无法快速尝试新演算法与优化,「三、五年前 ASIC 公司切入时,产业还算可爱又简单,但如今市场规模已经巨大且复杂,再过两年将更难以想像,要在这样的规模才切入,挑战极高。」

黄仁勋以自身经验将晶片市场分成三大类型:架构型晶片(如 x86 CPU、ARM CPU、NVIDIA GPU),具备核心 IP 与完整软硬体生态系;ASIC 则适合早期小市场,但当需求庞大时,企业通常会改采「客户自有工具」(Customer-Owned Tooling, COT)模式,自行设计并直接与晶圆代工合作;第三是 应用型晶片,如影片转码器、智慧网路卡,市场规模有限,因此外包仍可行。他强调,若要打造 AI 核心运算引擎,需面对推理、影片生成、低延迟、高吞吐量等快速变化的工作负载,仅靠单一 ASIC 难以支撑,唯有平台型解决方案才能长期竞争。

面对外界质疑「低价 ASIC 可能威胁 NVIDIA」,黄仁勋以 TCO 论点回应,资料中心投资的核心在于效能与能源效率,而非硬体价格。他举例,光是土地、电力与机房就需投入 150 亿美元,如果效能每瓦比对手高一倍,客户就能在相同电力下创造两倍营收;反之,即使晶片免费,效能不足仍会导致巨额机会成本。

黄仁勋补充,NVIDIA 不断迭代产品,从 Blackwell、Rubin Ultra 到 Feynman,每一代最高可带来 30 倍性能提升,并与软体及供应链深度整合,形成完整平台优势,单靠一颗 ASIC 要挑战这样的生态系与性能叠代速度,几乎不可能。

黄仁勋指出,NVIDIA 已透过年度 GPU 更新节奏、与供应链深度合作,以及完整的 AI 工厂生态系,不断加深竞争护城河。

同时,NVIDIA 采取开放平台策略,推出 NVIDIA Dynamo(AI 工作负载拆解与编排开源方案),并提及近期与英特尔(Intel)宣布合作开发 NVLink Fusion 半客制化解决方案,结合全球企业广泛使用的 Intel 生态系与 NVIDIA AI 加速运算平台,打造客制化 AI 资料中心与 PC 处理器,「如果合作伙伴的产品足够好,我们乐于整合,这是双赢的局面。」

辉达在日前宣布投资英特尔50亿美元,双方将携手开发多世代的客制化资料中心与个人电脑(PC)产品的CPU,,加速超大规模企业、企业级与消费市场的应用与工作负载,市场预料,NVIDIA回防x86架构伺服器CPU市场,将超越过去合作紧密程度,并加强与竞争对手AMD的竞争优势。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小米17开卖火热!郭明𫓹却看衰全系列总出货下修20% 主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