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变革不只是医疗流程更新,更象征 HIV 照护正式走向「以病患为中心」的新时代,也契合 WHO 2025 世界爱滋日强调的「转型」与「韧性」精神。台湾截至 2024 年底已有超过 3.6 万名感染者,虽然新增个案逐年下降,但资讯落差、心理支持不足、年轻族群感染比率上升,仍是防治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

台湾 92-96-95 创佳绩 但年轻族群上升敲警钟

台湾在国际 HIV 指标中表现亮眼,三项「95 指标」分别达到 92%、96% 和 95%,远高于全球平均。然而 UNAIDS 的数据提醒,亚洲地区年轻感染者增加,是未来防治布局的重要挑战。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监事林锡勋表示,治疗越来越多元,能依照患者的生活型态调整,从而提升「病毒量压制」的稳定性。他也特别强调「U=U」观念——若感染者病毒量维持在 200 copies/mL 以下,即无传染风险,这不仅是医学证据,更能减少恐惧与污名。

目前 CDC 正更新《爱滋防治白皮书》,将重点从「治疗」拓展到「预防」。包括暴露前预防性投药(PrEP)普及化、提升 HIV 检测可近性,都是降低新发感染的两大策略。让愿意预防的人更容易取得资讯和医疗,是台湾迈向 2030 不可缺的下一步。

从医师宣告到「一起讨论」 台湾 HIV 治疗走向生活化

台大医院谢思民医师分享,临床上许多患者对治疗选项感到不安,尤其是面临转换治疗时,不少人担心副作用、生活作息影响,也有人资讯不足而犹豫不决。因此医疗团队会以更平等的方式与个案讨论,说明各种治疗方式的差异与适用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有选择权。

谢医师指出,HIV 已是一种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治疗需要跟著生活走,而不是生活配合治疗。他强调资讯透明与完整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因为对一些病患而言,面对的压力并不只来自疾病本身,而是社会眼光与自我怀疑。

个案管理师成「安心大梁」 陪患者走过恐惧与迷惘

在整个医疗团队中,个案管理师是最贴近感染者的一群人。台湾爱滋病护理学会理事长柯乃荧表示,从确诊那一刻到进入稳定治疗,个案管理师一路扮演陪伴者、解说者与支持者的角色。

许多患者在刚确诊时会感到恐惧,或在治疗转换时产生焦虑。个案管理师会协助整理资讯、厘清迷思,也会协助建立病患与医师的沟通,让治疗讨论更顺畅。学会近年推动系统化课程,强化心理支持与卫教等能力,未来还要导入更多数位工具,提高追踪效率,让医疗现场有更多人力能投入真正的「陪伴」。

病友团体打造强大支持网 「你不是一个人」不是口号

病友团体同样是 HIV 防治不可或缺的力量。「你不是一个人实践协会」秘书长叶柏岑说,许多感染者最害怕的不是治疗本身,而是「被看见」的恐惧。因此协会提供正确资讯、病友聚会、经验分享,甚至邀请医护参与活动,协助病患在安全的环境中理解治疗选项。

协会也推动友善医疗,包括牙科门诊资源整合等,希望让感染者就医不再紧张。叶柏岑表示,只要资讯透明、就医方便、心理支持到位,每位感染者都能和一般人一样过著自在又快乐的生活。

以患者为中心的防治新模式 向「U=U」与2030迈进

随著台湾治疗与预防选项越来越多,HIV 防治正式走向重视尊重、自主与参与的阶段。「医病共享决策」不只是新的治疗口号,而是让每位感染者成为自己健康主角的重要工具。

医界、护理团队与病友组织一致认为:终结爱滋不只靠先进药物,更需要每位感染者的声音被听见、被尊重,也需要整体社会减少标签、理解 U=U 的科学事实。当治疗变得弹性、资讯变得透明、患者能安心对话时,台湾将能更稳健地朝向终结爱滋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