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2024 年报告,台湾鱼油与 Omega-3 脂肪酸产品市场规模高达 26.7 亿元新台币,预估到 2029 年将突破 29.9 亿元,年均成长率约 2.3%。市场热到不行,但品牌多到眼花撩乱,从「北欧深海」、「德国制造」到「欧洲进口」样样有。
问题是,华丽包装不等于高品质。医师提醒:「买鱼油前一定要过三关,才不会被浓度数字或广告话术骗了钱!」
第一关:透明渔获溯源地,别只看“欧洲进口”
医师 沈宜萱指出,鱼油的好坏,从捕捞地就决定一半。
「优质鱼油应该来自低污染风险海域,例如南北极或深海区域,」她说,若产品只标「欧洲进口」却不写明是哪里捕捞,就难以判断重金属污染风险。
再来是结构差别。鱼油不是都一样!
● TG 型:天然结构、吸收不错,但浓度偏低。
● rTG 型(再酯化三酸甘油酯):利用超临界纯化技术浓缩后,再还原成天然结构,浓度高、吸收率更好,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优质型态。
沈医师提醒:「有些产品打著高浓度口号,却没说清楚分子型态。买之前记得看清楚,是 TG 还是 rTG!」
第二关:产地与胶囊封装地要看清楚
不少鱼油写著「进口原料」,但实际上是在台湾封装。
这有问题吗?沈医师解释:「若标示不明确,可能影响新鲜度与品质控管。最好确认包装上有写明制造地与封装地,两者越透明越好。」
胶囊技术也关乎吸收效率。
一般明胶胶囊进胃就会溶解,容易引起鱼腥味回流;而肠溶缓释胶囊则能耐胃酸,只在小肠中释放鱼油。
「如果是 rTG 型鱼油再搭配肠溶胶囊,就能让有效成分避开胃酸干扰,提高吸收率。」沈医师说。
她强调,这不是包装差异,而是吸收关键:「鱼油吃了没效果,很多是吸收不完全造成的。」
第三关:不只看浓度,更要会算价值!
营养师 张馨方最近帮民众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分析九大品牌鱼油的官方标示,计算每颗胶囊的 Omega-3 含量与价格,结果发现:
「同样都是鱼油,不同品牌的CP值差距高达两倍!」
她提醒,消费者别被「高浓度」或「进口」冲昏头,应该学会这个简单的公式:
每盒Omega-3总含量(g) = 每颗鱼油重量(mg) × Omega-3浓度 × 胶囊数量 ÷ 1000(转换为公克)
每公克Omega-3价格 = 每盒售价 ÷ 每盒Omega-3总含量(g)
算完你就知道,自己到底是买到营养,还是买到包装。
她强调:「会算,才是真正聪明的消费者。」
三大原则:看标示、查溯源、会换算!
两位专家一致呼吁,品牌应主动揭露捕捞海域、萃取技术与封装地资讯,让市场回归理性透明。
消费者选购鱼油时,记得牢记这三招:
1. 看标示:Omega-3 含量要清楚标出。
2. 查溯源:了解捕捞地与萃取厂,确保来源干净透明。
3. 会换算:比较「每公克 Omega-3 价格」,挑出真正高 CP 值产品。
「鱼油的价值不在广告多华丽,而在标示多诚实。」专家们再次强调,只有品牌愿意透明、消费者懂得比较,市场才会越来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