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登场 阿兹海默症迎来希望曙光
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全国超过35万人罹患失智症,其中约六成是阿兹海默症患者。耕莘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议谦表示,过去医界虽早已了解阿兹海默症的病理机转,但长期以来缺乏能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直到今年3月,新型单株抗体药物通过卫福部核准,病人终于迎来「能延缓恶化」的新希望。
刘主任指出,临床试验显示,新药能有效清除脑中类淀粉蛋白、延缓病程,让患者维持生活自理能力。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高达七成以上。「耕莘早在2021年就与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合作,累积影像与生物标记判读经验,因此能在新药问世后,迅速导入临床评估与追踪机制,缩短诊断与治疗时间。」
治疗不无聊!边治疗边玩游戏 「每日脑点心」帮大脑运动
耕莘医院不仅让病人接受药物治疗,更打造「治疗时间不留白」的创新照护模式。每位接受新药治疗的患者,在回院施打药物的同时,都能使用院方与中研院共同开发的「每日脑点心」APP,透过简易游戏训练记忆与专注力。
APP内建14款迷你游戏,针对阿兹海默症常退化的脑区设计,像是「注意力挑战」、「短期记忆」、「视觉空间和语言」等,每次只需约2分钟就能完成。刘主任笑说:「就像让大脑做伸展操。」
APP可即时记录训练数据,让医疗团队与家属看见病人的变化,被形容是「大脑的血压计」帮助追踪新药效果,也让治疗更具参与感。
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佳颕指出:「神经连结就像山路,常走就不会长草。游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病人的脑子持续动起来。」
APP同时设有「脑龄」与「常模比较」功能,让患者能知道自己的状况与一般人相比如何,进步一目了然。
家属见证奇迹!「爸爸现在反而爱回诊」
84岁的周老先生是「每日脑点心」的早期使用者,4年前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MCI),但在家人与耕莘团队的陪伴下,积极追踪治疗。周小姐笑著说:「爸爸觉得自己能使用到新药很骄傲,每次回院治疗都会被鼓励玩APP,玩完还会问我们分数几分!」
她分享,过去家人只能「凭感觉」观察状况,现在有APP数据,能明确知道爸爸在哪些能力上退步或进步,「这让我们觉得治疗是有方向、有希望的。」
两周一次的治疗,也让全家建立新的节奏,「爸爸不再抗拒回诊,我们也更安心。」
产官学合力 打造失智友善社区
新北市卫生局副局长高淑真表示,耕莘医院与中研院跨界合作,是地方医疗与国家级科研的成功典范。「这不只是医院的创举,更是长照3.0与失智友善社区的重要一步。」
耕莘医院院长邹继群也指出,自2018年成立失智共照中心以来,医院整合神经内科、精神科、护理、长照、社工与复健团队,并连结社区资源,提供从发现、诊断到追踪的一条龙照护。
这次把「新药+游戏+社区处方笺」串连起来,让阿兹海默症治疗不再只是医疗行为,而是充满互动与希望的旅程。
从「治疗」到「动脑」 让记忆多留一点时间
阿兹海默症无法一夜痊愈,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正在改变照护的样貌。
耕莘医院用药物延缓退化、用游戏唤醒记忆、用陪伴拉近家人的距离。
让治疗,不只是治疗;而是一段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