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22 亿人受眼疾困扰 亚太地区重灾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 22 亿人受眼疾影响,其中亚太地区就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中重度视力障碍病例。最常见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黄斑部退化病变(nAMD)。

尤其在亚洲,有高达六成湿性黄斑部病变属于「多足型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一旦病灶破裂出血,视力可能在短时间内骤降到几乎看不清影像的程度,严重者甚至只能感觉到光线。

为唤起国人重视视力健康,卫生福利部携手中华民国眼科医学会、中华民国爱盲协会、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眼底病变尖端治疗中心及台湾罗氏大药厂,共同响应世界视觉日,推出「视界罗盘 Eye要清晰」行动,希望全民一起守护清晰视界。

3C世代视力提前老化? 医:用眼过度比年龄更可怕

近年手机、平板、电脑萤幕几乎不离身,导致国人视力老化提早报到。中华民国眼科医学会理事长王一中指出,黄斑部病变不等于老花或白内障,更不是单纯的「老化问题」,而是长期用眼行为累积造成的结果。

「每增加 100 度近视,就会提高 60% 黄斑部病变风险!」王一中提醒,现代人常花大钱健身、保养皮肤,却忽略眼睛这个灵魂之窗。若视力受损,再先进的科技也难完全恢复,「预防胜于治疗才是真正的保养之道。」

黄斑部病变不是长辈专利 中壮年也沦陷

根据卫福部统计,2023 年全台有 721 万人因眼疾就诊,比前一年暴增 31 万人。中华民国爱盲协会理事长吴建良说,过去黄斑部病变多发生在 65 岁以上长者,但现在40、50 岁的中壮年族群患者明显增加。

吴建良建议民众可以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进行每月自我检测。只要在家就能简单测试:若看见线条扭曲、出现黑点、模糊或颜色变暗等情况,就该立刻就医检查。他强调,早期治疗能有效延缓病程、维持视力。

亚洲人更容易中!PCV病变比例高达六成

在黄斑部病变中,多足型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亚洲人特别常见的亚型。国际研究指出,若 PCV 病灶反复复发,五年后平均视力会明显下降。但若能稳定控制病灶,就能减少出血、降低治疗频率与负担。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眼底病变尖端治疗中心主任陈珊霓提醒,许多患者虽定期追踪,但未依医嘱积极治疗,「等到视力掉到 0.01、几乎只能辨光时,往往已经回不去了。」

目前临床治疗方式包含雷射光凝固、光动力疗法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医师会依病灶位置、渗漏程度与患者状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策略。

她也提到,今年于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EURETINA)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型治疗方式能改善患者视力并延长给药间隔,对 PCV 病灶控制成效良好,让患者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视界罗盘 Eye要清晰」行动启航 全民守护人生视野

「Eye要清晰」行动以罗盘象征「为视力找回方向」,卫福部、中华民国眼科医学会、爱盲协会与医界代表共同呼吁:视力健康不只是医疗议题,更是全民责任。

从日常保养开始──定期检查、减少长时间盯萤幕、均衡饮食、避免抽烟与熬夜──都是维持视觉清晰的重要关键。

别让人生风景被模糊遮蔽,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眼睛一个「清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