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服饰业退休老板蔡先生,早年健检发现PSA偏高,误信只是寻常的发炎,拖了4年,再次因「蛋蛋紧紧的」就医,检查已是转移性摄护腺癌,癌细胞转移全身,陆续接受手术与荷尔蒙药物等治疗,但治疗一段时间后,病症恶化,属于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幸好后来透过更精准的PSMA正子造影检查,发现适合接受精准放射标靶治疗,第一次治疗后便明显缓解疼痛、精神恢复,不仅重拾日常,更在高尔夫团体赛中夺冠。他以自身经历呼吁:摄护腺检查不可忽视,及早发现才能守住健康人生。
全台每年逾9,000人确诊摄护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一个原因是3成病友确诊已晚期合并癌转移,一旦荷尔蒙疗法和化学治疗失效,不但常因癌症转移至骨骼造成剧烈疼痛、影响生活行动力,还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窘境。台湾泌尿科医学会接轨国际,在最新版治疗指引中针对「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纳入新疗法,宣告转移性摄护腺癌正式迈入精准治疗新时代,有助延长兼具生活品质的生命。
十大男性癌症 摄护腺癌人数增长率居冠
根据最新癌症登记报告,2022年全台有超过9000人确诊罹患摄护腺癌,高居男性癌症发生率第3名,且成长率高居十大男性癌症之冠,较前一年增加6.3%,是大肠直肠癌的2.3倍。若长远来看,摄护腺癌过去20年来,每年新确诊数更飙升超过3倍以上。此外,摄护腺癌也是国人第5大癌症死因,一年夺走超过1800条宝贵性命。
台湾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查岱龙致词时指出,摄护腺癌晚期确诊比例高,主因在于初期几乎没症状,许多男性即使有排尿困扰,也容易被视为正常老化且讳疾忌医,加上「摄护腺特异抗原」(PSA)检查未列入公费筛检,导致50岁以上男性往往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
转移性摄护腺癌荷尔蒙治疗失效后,五年存活率与转移性肠癌一样低
基隆长庚纪念医院院长吴俊德表示,摄护腺癌好发于60岁至75岁高龄男性族群,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肿瘤已压迫到膀胱、尿道或转移至骨头产生疼痛时才惊觉有异,约3成癌友确诊时已经癌转移。
吴俊德院长说,早期摄护腺癌患者主要以手术或放射线治疗,5年存活率逼近9成。若病程进展至晚期,主要使用荷尔蒙药物治疗,降低体内雄性素(睪固酮)浓度,借此抑制癌细胞生长,即使是转移性摄护腺癌,五年存活期也有将近5成。不过,一旦抑制荷尔蒙的手段失效,即属于「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5年存活率将骤降至15%,治疗棘手。
突破晚期摄护腺癌治疗瓶颈 精准标靶治疗新利器
美国癌症治疗指引(NCCN)的新版指引中,已经将标靶药物PARP抑制剂、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药物增列为「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治疗新曙光。吴俊德院长指出,台湾泌尿科医学会也接轨国际,在最新发表的2024治疗指引中加入新疗法不仅补足过去治疗上的空白,也让医界在面对棘手的「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时,有了更精准的治疗选择,助患者走出无药可用窘境,显示台湾摄护腺癌迈向精准治疗新时代。
吴俊德院长解释,目前医界在「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治疗上,主要握有5大治疗武器,包括化学治疗、新一代荷尔蒙治疗以及放射标靶镭-223,倘若这些前线治疗都无效,仍可进一步进行检测,如PSMA阳性表现者可使用「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BRCA1/2基因变异者,则可使用过去用来治疗乳癌、卵巢癌的标靶药物「PARP抑制剂」。
诊疗合一!精准放射标靶疗法降4成死亡风险
当病友进入「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阶段,治疗选项相对有限,因此事前的检测,将成为精准治疗的关键。查岱龙理事长说,摄护腺特异抗原(PS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只要抽血就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摄护腺的发炎情况,包含摄护腺肥大、摄护腺癌或感染等风险,因此又被称为「摄护腺发炎指数」。不过,PSA无法判断肿瘤的位置与转移程度。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核子医学科黄玉仪主任表示,相比之下,摄护腺特异膜抗原(PSMA)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标记,主要存在于摄护腺癌细胞膜蛋白上,且恶性程度越高、表现量越高。近年研究发现,超过8成的摄护腺癌细胞都具有PSMA抗原,因此在进行「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前,会先透过正子扫描等检查确认病灶是否为PSMA阳性;若为阳性,表示肿瘤具备清楚的攻击目标,治疗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黄玉仪主任进一步说明,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有「诊疗合一」的特性,可将放射性同位素结合在能辨识PSMA的药物分子上,就像为药物装上导航系统,静脉注射进入身体后,药物分子会自我导航标靶癌细胞并与之结合,接著由放射性同位素杀死癌细胞,有如魔术子弹ADC药物一般,可精准攻击肿瘤,避开正常组织、减少副作用。研究显示,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病友接受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镏-177治疗,疾病恶化风险降6成、整体死亡风险降低近4成,不仅能缓解疼痛、减少骨骼相关并发症,更有助于改善癌友生活品质。
台美晚期确诊率差6倍!医吁50岁以上定期筛检PSA,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面对摄护腺癌发生率快速上升,查岱龙理事长呼吁,针对50岁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风险族群进行检查。他强调,美国推行PSA检查多年,成功将摄护腺癌第4期确诊率降至5%,相较之下,台湾仍有近30%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将是提升存活率的关键。
根据台湾癌症登记查询系统,若能在第1至第3期发现摄护腺癌,5年存活率可超过8成以上;但若延误至第4期,五年存活率将骤降至5成以下。他指出对象正确、时间恰当的筛检,能大幅提升治疗成效,同时实质降低死亡风险,有望将晚期确诊率从30%降至10%以下,进一步提升早期诊断比例与整体存活率,这也呼应赖清德总统「健康台湾2030」的政策方向,致力在2030年前将癌症标准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