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疾管署统计,台湾民众一生中罹患带状疱疹的机率约为 32.2%随著年龄增长或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可能苏醒、发病!其中,年过 50 岁与患有糖尿病、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众,罹患皮蛇风险平均高出1.5 至 2 倍。而带状疱疹患者不只是皮肤发红结痂,还可能承受如电击、火烧般的疼痛,严重恐导致长期神经剧痛、中风、肾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作为台湾常见、且对公共卫生影响深远的慢性病类型,患者本就处于免疫力较低的状态,更应重视带状疱疹潜在风险与影响。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理事长李贻恒医师、中华民国糖尿病卫教学会理事长欧弘毅医师以及台湾肾脏医学会秘书长许永和医师共同呼吁:带状疱疹对三高慢病患者威胁不容小觑,务必提高警觉。50岁 以上与慢病患者应及早透过疫苗为免疫力「充电」,在疾病尚未找上门前,先保住自身防线!
皮蛇点燃发炎风暴!一年内中风、心肌梗塞机率急升
李贻恒医师提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带状疱疹高风险族群,这类病人常有血管病变与慢性发炎倾向,导致免疫调节失衡,提高带状疱疹的罹患风险。带状疱疹会诱发全身系统性发炎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阻塞冠状动脉或脑血管,恐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研究指出,45岁以上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一年内中风风险提高131%。即使过了一年,长期追踪也发现,12年内发生心血管重大事件的风险提高三成,可见这不是短期的影响,而是对身体长期的健康负担。
李贻恒医师也分享临床案例:「有心脏病患者曾因胸口疼痛,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历经一连串检查却找不到原因,直到几日后出现皮疹才确认为带状疱疹。」这类情况由于疼痛先于皮疹出现,常与心血管疾病混淆,不仅延误诊断与治疗时机,也加深患者的不安与焦虑
肾友感染带状疱疹,小病拖大病!恐加速进展至肾衰竭
台湾约有超过250万人受到慢性肾脏病(CKD)影响,是隐形却广泛的慢性病危机。许永和医师说明,肾脏病患者因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会干扰免疫细胞正常功能,导致整体免疫力下降,对病毒的防御力明显减弱。研究指出,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比无肾病者高出1.4倍,若合并其他共病则风险叠加,而曾经过肾脏移植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达9倍!
据统计,目前台湾接受透析治疗的人数持续超过9万人2,显示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人数仍居高不下。一旦进入这个阶段,肾功能几乎无法恢复正常。已有研究发现,感染带状疱疹可能加速进展至末期肾脏病的风险,进一步增加透析与住院率,让病情急转直下。许永和医师提醒,肾友代谢能力较弱,在日常用药与治疗皮蛇时,须由医师谨慎评估整体治疗策略,以避免错误用药干扰肾脏代谢、加剧肾功能恶化,引发昏迷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糖友罹皮蛇风险翻倍!剧痛+血糖波动,住院率飙升三成
欧弘毅医师指出,台湾糖尿病患者近年有明显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盛行率持续上升,这些年轻糖友若血糖控制不佳,伴随免疫力下降,可能提早面临带状疱疹的威胁。研究显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蛇的风险为一般人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后,病况往往更复杂,容易因疼痛剧烈、并发症增加或血糖波动大而需住院治疗,导致住院率约为非糖尿病者的3倍,平均住院时间也多出约3日,进一步增加医疗负担。
欧弘毅医师提醒,糖友本身也容易合并其他感染或疾病,一旦皮蛇爆发,处理起来比一般人更困难,亦会提升疱疹后神经痛(PHN)风险,造成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等的慢性神经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尤其对年轻患者而言,慢性疼痛若未妥善处理,可能对工作、睡眠与心理造成长远影响,形成血糖恶化与并发症加重的恶性循环。
即刻为免疫力充电,预防才能守住慢病不恶化
面对这样多重风险,「预防」才是最佳防线。李贻恒医师强调:「与其等疾病来袭后手忙脚乱,不如在健康时期就做好免疫力的防护,这对所有高风险族群来说尤其重要。」
根据国际指引,建议 50岁以上民众,以及糖尿病、心血管与肾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优先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研究显示,配合生活作息调整、压力管理等综合防护,施打疫苗可降低超过9成的发病风险,并有效减少疱疹后神经痛。
许永和医师补充,目前带状疱疹疫苗与常见慢病药物(如免疫抑制剂、降压药等)并无明显交互作用,慢病患者不用太过于担心。同时也呼吁所有高风险族群及早与医师讨论合适的预防方案,增强自身免疫力,守护健康、稳定病情,保障慢病控制不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