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乳癌病友协会于6月6日举办「共商粉红灰犀牛解方-亚太华人乳癌病团交流会」,邀请来自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乳癌病友团体代表分享当地乳癌防治政策与病友服务内容。同场也邀请专家学者与政府机关代表针对乳癌筛检、乳癌新药纳保及病友心理支持议题提出专业分析与建议。乳癌病友协会理事长黄淑芳表示,希望透过亚太乳癌病团的交流能够取长补短,让防治政策与病友服务能够持续进步。
在病友团体交流部分,分别由中华民国乳癌病友协会黄淑芳理事长(台湾)、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王天凤主席(香港)、马来西亚乳癌福利协会刘秀莉荣誉秘书(马来西亚)以及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邓敏贞委员(新加坡)分享当地乳癌防治政策与病友服务。从各病团分享的乳癌防治数据资料可以看到乳癌发生率都是女性癌症首位,乳癌死亡率也是相对较高的癌别。此外,乳癌好发年龄都较欧美年轻,其中以香港55-59岁年龄组为好发高峰最为年轻。在筛检政策上,虽然各地政府都呼吁定期筛检重要性,但仅有台湾已推行大规模筛检政策。
另一方面,新加坡、马来西亚因有多元种族,乳癌防治样态也具有差异。新加坡的乳癌发生率以华人妇女最高,马来人次之,印度裔第三;但从五年存活率来看,由高至低依序为华人、印度裔、马来人,推测主要原因与马来族确诊时多为晚期乳癌有关。马来西亚的乳癌发生率以印度裔最高,华人次之,马来人第三;此外,马来西亚定期乳癌筛检率仅约10%,高达50.5%的个案确诊时已是晚期乳癌,造成五年存活率较低。总体来看,宗教信仰与收入水准是造成星马两地不同族群女性乳癌样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各地病团也分享具有特色的服务成果。香港病团透过通讯软体Whatsapp推出多样咨询服务,从病友主导的关怀服务、互助群组,到由护理人员及社工带领的舒压聊天室,2024全年提供45,823人次咨询服务,成效亮眼。新加坡于2023年推出REBORN App,该应用程式提供乳癌病友乳房重建相关的决策辅助,如透过扩增实境预览手术效果、提供个人化服务建议等,展现医疗与科技结合带来的便利性。马来西亚则因土地面积大、种族多,发展出下乡服务,深入丛林土著社群,提供乳房摄影服务;针对确诊病友派发舒适包,提供咨询手册、压力球等实用小物,帮助病友了解乳癌病症与治疗选择。
会中邀请到三位医师专家分别就筛检、用药与心理支持议题进行经验分享。在筛检方面,中仑国际诊所院长黄柏荣医师建议因亚洲女性乳房致密度较高,3D乳房超音波是未来可考虑的筛检工具。搭配乳癌病友协会倡议的乳筛升级自由选,透过定额公费补助,妇女自付差额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筛检方式。用药部分,台北荣总副院长曾令民医师表示健保署这两年加速纳保许多新药,但相较于NCCN指引仍有落差,应持续改善。此外,曾医师也提醒超高龄社会带来的医疗负担,呼吁国人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亚太心理肿瘤学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方俊凯医师则强调「失智症候群」对癌症病友的负面影响,期盼社会各界重视病友的心理健康,达到真正的全人照护。
国健署癌症防治组林莉茹组长以及健保署医审及药材组黄育文组长也出席本次交流会,强调卫福部相关单位皆全力投入癌症防治。在乳癌筛检方面,国健署将公费乳癌筛检年龄扩大十岁,自今年起,年满40岁至74岁女性皆享有两年一次的公费筛检,林莉茹组长也分享上半年筛检成效亮眼的好消息。治疗与用药部分,黄育文组长分享健保署近年纳保多种乳癌新药,包含许多病友期盼的免疫药物也在今年纳保,未来也会持续推动精准治疗,协助病友克服乳癌带来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