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面临治疗方式选择之难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可分为非侵入性心血管暨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 OMT)与介入导管支架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这两种治疗策略常应用于冠心病(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状动脉症候群)之管理。
廖振宇医师指出,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病( IHD )仍然是造成死亡、残疾和生活品质低下的主要健康威胁,因为它还会消耗大量的健康相关资源。一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临床表型被认为是涉及较大冠状动脉的阻塞性动脉粥状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归因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 CAD )。然而,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50% 以上的人都被发现存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
现在不断发展的证据表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是主要的表型。具有这种表型的类型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绞痛(ANOCA)、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INOCA)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塞(MINOCA)。
为心脏打造「自然帮浦」改善供血
在临床实务中,越来越多医师转向「非侵入性治疗」策略,透过结合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加强式体外反搏疗法)与全新药物机转Ranolazine(晚期钠离子通道抑制剂)不会影响心跳、血压,亦不会有头痛等副作用之药物,为病患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与更臻完善之生活品质。
EECP透过特制的气囊套包裹于小腿、大腿及臀部部位并配合心跳节律对下肢进行挤压,促使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进一步改善心肌代谢与功能。同时,气囊套的挤压与心脏跳动同步运作,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输出量及全身血液循环量,帮助血液流向全身,就像是为血管进行按摩,能有效提高心脏组织获得血液及氧气的输送量。
这种疗法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缺氧的情况,进而提升心脏功能,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舒张恢复弹性,活化血管新生作用,启动体内再生血管的自疗机制,以达到持续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
廖振宇医师强调:「面对心血管疾病这场马拉松式的健康挑战,台湾医疗体系正透过非侵入性疗法为患者开创新局。」
在台湾医疗界,非侵入性「药物+物理」双轨治疗模式已逐步导入心血管疾病整合治疗中。特别对于无法再接受侵入性手术者,或长期控制不佳者,提供一条低风险、高生活品质的治疗途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绞痛(ANOCA)、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INOCA)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塞(MINOCA)的治疗趋势正朝向更个人化与整合化发展,EECP结合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将有潜力成为未来标准疗程的一环。从生活品质提升到健康维护,心血管治疗领域进入新视野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