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普查: 抗发炎治疗 V.S. 并用缓解型吸入剂治疗 急诊住院率都显著较低
学会吁应循国际指引:「抗发炎治疗」为控喘关键 更有助减碳环保
一名35 岁上班族女性,从小就有气喘病史,只要换季或气候改变就容易发作,错把急救用的缓解型吸入剂当日常保健,一年使用超过3支短效缓解型吸入剂,直到某个深夜喘到吸不到空气而急诊,吓坏家人。
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与国民健康署,偕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响应2025年世界气喘日(5月6日)主题「让气喘吸入治疗更普及」,公布全国10家医院收案气喘病人之治疗与控制普查报告。结果发现:无论中度或重度气喘病人,并用缓解型吸入剂者,其口服类固醇使用率、急诊与住院比率,均显著高於单用抗发炎治疗者。调查结果也与2025年全球气喘倡议组织(GINA)最新治疗指引相呼应:抗发炎治疗才是控制气喘的根本之道。
除了健康风险,缓解用吸入剂中的定量喷雾剂亦为高温室效应气体,滥用不仅影响病程,也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气喘管理应从正确用药做起,守护肺功能,更兼顾环境永续。
最新普查揭示:缓解组患者口服类固醇使用率、急诊及住院率偏高
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统整国内10家医院数据,针对中重度气喘患者进行普查,结果显示:合并使用缓解型吸入剂之病人在口服类固醇、急诊及住院的使用与发生率,皆明显高于接受抗发炎治疗的病人。特别是在中度气喘病人之中,前者的口服类固醇使用率更高出后者近三倍。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理事长、台北荣总胸腔部主任陈育民教授指出:「短效缓解型吸入剂的治疗应为急救使用,只能暂时扩张支气管,真正控喘仍须以抗发炎为核心,从源头控制,才能降低急诊与住院等医疗负担。」
政府政策奏效:气喘患者再住院率下降、气喘症状四字诀助辨识
中央健康保险署副署长庞一鸣表示,透过「全民健康保险气喘医疗给付改善(P4P)方案」的论质计酬机制,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性照护,113年已有745家院所参与,照护14.6万人,且近3年气喘再入院率持续下降至约2.2%,未来将持续精进P4P方案,确保气喘病人获得完整、不间断的照护,进而提升自我照护能力及生活品质。
此外,国民健康署也长期推动气喘识能教育,并透过「咻、闭、久、哇」四字口诀协助民众辨识气喘征兆,分别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闭紧感、久咳不愈、反复出现感冒症状。国健署指出,将持续推广自我筛检与正确用药观念,协助病人早期发现与治疗气喘,并强化定期监测的重要性,掌握发作前征兆,避免病情恶化。
关注严重气喘:台湾严重型气喘每年急性发作超过一次 生物制剂使用率低于全球
根据国际严重气喘登录计划(ISAR)统计,台湾严重型气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发作次数高达1.41次,有21.86%病人长期依赖口服类固醇,皆高于亚洲其他国家,而生物制剂使用率为34.11%,低于全球平均的48.76%。胸重学会呼吸道委员会副秘书长刘景隆医师指出,依照国际指引建议,严重型气喘应考虑加上生物制剂治疗,可针对发炎因子进行精准控制,传统口服类固醇若长期使用,则可能有骨质疏松、胃溃疡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风险,应评估降低使用。陈育民教授表示,以严重气喘盛行率约占整体气喘5%来推估,国内严重气喘患者约近10万人,这群患者控制困难、恶化与住院机率高,耗用大量医疗资源。需透过强化病人用药依从性与精准治疗,才能有效延缓病情恶化、改善肺功能,并防止中度患者进展为重症。
气喘防治攸关你我:用对药、少依赖,也为地球减压
气喘照护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环境责任。以抗发炎为核心治疗策略,减少对短效缓解药的依赖,不仅能稳定病情,更能降低碳排放。病人应落实规律回诊与正确用药,让气喘不再反复发作,也为地球留下一口喘息的空间,实现健康与永续的双赢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