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达成健康台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政策目标,健保署积极推动一线健保治疗接轨国际,补足晚期癌症治疗缺口。肝及肝内胆管癌长年位居国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许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过往治疗选择有限且存活率低。直到近年免疫治疗开启新契机,成为晚期胆道癌、晚期肝癌标准治疗。自114年2月1日起,晚期胆道癌免疫治疗合并化疗及晚期肝癌双免疫治疗,共同纳入一线健保给付,不仅为高致死率的两大癌症迎来治疗曙光,医师及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可望提升存活率与生活品质,并减轻患者治疗经济负担,更是台湾消化系癌症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的新里程,逆转多年来的治疗困境。
胆道癌:隐藏版「癌王」 晚期一线健保终迎突破性治疗
胆道癌依肿瘤发生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胆囊癌及壶腹癌。由于难以早期发现且诊断不易,加上侵袭性强、恶性度高,因而被冠上「隐藏版癌王」的称号。过往治疗选项与效果皆相对有限,患者中约3成可手术治疗,但手术后预后不佳且易复发;无法手术治疗者则接受化疗,仅2-3成患者肿瘤缩小,存活期剩8至10个月。
治疗接轨国际 免疫合并化疗 改写晚期胆道癌生存曲线
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暨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教授陈仁熙表示,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晚期胆道癌第一线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合并化疗,可降低20%的死亡风险,整体存活期超过1年,甚至部分患者存活期达2年以上。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偕同亚洲各国相关癌症医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专家,于2024年修订泛亚洲版(PAGA)ESMO胆道癌临床诊疗指引,已建议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合并化疗,列为晚期胆道癌第一线标准治疗。
陈仁熙理事长进一步指出,由长庚医院与台北荣总去年底联合发表的真实世界数据(RWD)显示:在45位晚期胆道癌患者中,免疫合并化疗的整体反应率(即肿瘤最长直径缩小30%以上的比例)达31.1%,平均存活期达15.8个月。过往晚期胆道癌存活期难突破1年,免疫合并化疗的出现,的确为「难治」的胆道癌带来新突破。此次健保给付晚期一线首次纳入免疫治疗意义重大,预期有助延长存活,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54岁教师勇敢抗癌5年 免疫治疗助重返正常生活
现年54岁的孙老师,2020年11月因腹胀不适就医确诊为第四期胆囊癌,当时肿瘤已扩散至多处淋巴结,肿瘤最大达10公分,且包围腹部大动脉,病况危急。所幸透过参与临床试验,使用免疫合并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至今病情稳定已迈入抗癌第5个年头。孙老师因健康状况恢复良好,从被照顾者回到照顾者的角色,重返正常生活更有余力照顾年迈母亲。
肝癌:双免疫治疗 双管齐下助攻晚期一线健保治疗
根据111年癌症登记报告统计,肝癌发生人数排名第四,仅次于肺癌、大肠癌与乳癌。当年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多年来一直是国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台湾肝癌医学会理事长暨台北荣总医学研究部主任黄怡翔教授表示,虽然政府推动根除C肝计划卓有成效,然而对于罹患肝炎多年的族群,演变成肝癌的风险仍积重难返,且因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传统标靶治疗虽可延缓病程,但其治疗反应率低,平均存活期约1年。
双免疫疗法 长尾效应增加长期存活机会
黄怡翔理事长指出,过去晚期肝癌治疗棘手且选择有限,长期疗效不佳,五年存活率仅7%,如何延长存活、助病人保有生活品质是治疗首要目标。近年,免疫疗法已主导晚期肝癌治疗。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晚期肝癌第一线使用「双免疫疗法」(结合PD-L1与CTLA-4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亚洲病人族群治疗反应率突破3成,且长期追踪结果亦显示已达4至5年以上长期存活的长尾效应。过往肝癌病人若有高出血风险,或有肾病症候群、高血压等共病,其治疗选择较受局限,此次第一线健保治疗新增双免疫疗法,预期将可嘉惠更多晚期肝癌患者。
七旬妇人肝癌指数破表 双免疫疗法助回复正常生活
70岁的张阿姨肾功能不佳、并有慢性肝炎病史。在一次健康检查中发现肝癌指数(甲型胎儿蛋白AFP)破10万,加上常感疲倦而就医,确诊为晚期肝癌。当时肿瘤压迫肝门静脉,血流严重受阻导致食道静脉曲张,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经双免疫疗法治疗4周后肝癌指数落至正常值20以下,肿瘤明显缩小,至今病情控制良好回复正常生活。
免疫治疗纳健保 台湾消化系癌症「免疫治疗时代」新里程
晚期胆道癌免疫治疗合并化疗及晚期肝癌双免疫治疗纳入第一线健保治疗新利器,不仅与国际标准治疗接轨,更是台湾消化系癌症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免疫治疗带来的长尾效应,即使治疗结束,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仍会持续发挥抗癌作用,延长病人存活期,更有望增加长期存活机会,治疗再翻新篇。但是免疫合并治疗还是可能出现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若疗程中出现相关症状,应尽速告知主治医师,医师将根据临床状况调整治疗方针。医界也期盼,未来胆道癌与肝癌可累积更多本土真实世界数据,并透过持续优化临床治疗指引、健保接轨国际,让更多患者受惠,迎向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