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核废料处理议题,黄国昌13日在公投发表会中提出名为「深孔地质处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的崭新技术,宣称这项技术已在国际间获得支持,展现高度安全性和可行性。黄国昌说,传统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深层地质处置」(DGD,Deep Geological Disposal),需要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施工困难且成本高,对掩体的扰动也大,不过DBD就不一样,是用钻井技术将高阶核废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结晶岩层,利用天然地质屏障进行长期隔离。

对此,资深媒体人吴昆玉14日于脸书发文质疑,「往下打3到5公里埋核废料?大屯山岩浆库距地表也不过8公里!葱爆台北…..」

全国废核行动平台也发声明指出,虽然深孔地质处置(DBD)技术因具有钻井规模小、对岩体扰动较少的特质而被部分人士视为技术突破,但将其描述为「已成熟并成为主流」并不符合国际现实。该技术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直至今日仍未臻成熟,且如何确保废弃物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时间尺度内保持安全隔离,仍缺乏实证基础。此外,不论是DBD还是传统深层地质处置(DGD),都必须依赖极为稳定的地质条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渗流等威胁)并需要长期监测与多世代管理,这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涉及社会、政治、财务与治理挑战。

延伸閱讀:核三重启公投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海啸来了躲哪?内政部曝1091处避难图资 9月首办海啸救灾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