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核废料处理议题,黄国昌昨在公投发表会中提出名为「深孔地质处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的崭新技术,宣称这项技术已在国际间获得支持,展现高度安全性和可行性。黄国昌说,传统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深层地质处置」(DGD,Deep Geological Disposal),需要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施工困难且成本高,对掩体的扰动也大,不过DBD就不一样,是用钻井技术将高阶核废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结晶岩层,利用天然地质屏障进行长期隔离。

对此,律师林智群在脸书发文表示「在台湾地震带往下挖一个玉山的深度,这个技术很简单吗?」狠酸「他干脆说用飞弹射到外太空,看起来还比较可行。」引起网友热议。

全国废核行动平台也发声明指出,虽然深孔地质处置(DBD)技术因具有钻井规模小、对岩体扰动较少的特质而被部分人士视为技术突破,但将其描述为「已成熟并成为主流」并不符合国际现实。该技术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直至今日仍未臻成熟,且如何确保废弃物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时间尺度内保持安全隔离,仍缺乏实证基础。此外,不论是DBD还是传统深层地质处置(DGD),都必须依赖极为稳定的地质条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渗流等威胁)并需要长期监测与多世代管理,这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涉及社会、政治、财务与治理挑战。

全国废核行动平台表示,美国日前虽宣称能协助台湾处理核废料,但美国国内目前并没有高阶核废料最终处置场的具体计划或场址。过去选定的尤卡山(Yucca Mountain)场址因渗水等技术问题和当地原住民社群的长期抗争而苦无进展,寻找其他场址的作业也不曾带来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于1999年投入运转、以深地质处置方式收纳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核废料隔离测试厂」(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WIPP),更在2014年2月14日发生重大爆炸事件,导致少量放射性物质释放至地表而发生辐射外泄,这显示即使是在相对成熟、规模受控的处置设施中,意外仍可能发生,且后果庞大。

全国废核行动平台认为,台湾地狭人稠、地质条件复杂,在缺乏完整原地测试与长期安全验证之前,任何最终处置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审慎、循证、透明的科学评估之上,而非仅依理论优势或国际少量研究案例就匆促推动。黄国昌对台湾再生能源的永续发展如此缺乏信心,但却相信在地质稳定性远逊于芬兰、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台湾可以妥善处置用过核燃料棒,著实令人匪夷所思。

延伸閱讀:核三重启公投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海啸来了躲哪?内政部曝1091处避难图资 9月首办海啸救灾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