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许多反对者主张的核废料储存问题,葛如钧在文章中表示,其实现在台湾已有技术能力发展安全的干式贮存。根据中研院资料,核三厂若直接重启,现有的冷却池可以再撑五年,如果只开核三厂的「二号机」,甚至可以放更久,因此政府只要下定决心、现在立刻开始动工,核废料就不会没地方放。退万步言,面对数十年来最严峻的两岸关系,难道仅因一时无法决定废料储存地点,就要放弃战略能源选项?若政府真心为了台湾的国防著想,便必须展现决心解决稳定能源的问题。
有论者认为,核电厂反而会成为战时敌国的攻击目标,对此,文章点出北京的意图应为胁迫台湾,而非彻底摧毁。根据过往军演、兵推,北京全面摧毁台湾并非聪明策略。中国军事专家张弛曾于央视说明解放军战略:「台湾经济以出口为导向、能源进口依赖高,一旦被围困封锁,易致经济崩溃,成为死岛。」文章因此质疑,既然封锁与施压即可达成战略目标,北京又何必冒险攻击核设施引发灾难?
台湾国防部的《国防报告书》也指出,解放军的核心作战概念为「包围与瘫痪」,其联合火力与基础设施打击旨在破坏预警系统、孤立台湾,以逼迫投降。当然,能源设施可能成为军事目标,如乌克兰战争中俄军破坏能源设施,但文章点出,即便战争持续,乌克兰多数城市仍有供电,并且主要依靠核能。在乌克兰冲突初期,俄军迅速占领札波罗热核电厂后,选择控制而非摧毁:将电力导向亲俄地区,切断敌对地区的电力。

葛如钧在投书中点出,战时能撑多久,取决于能源,因为台湾约八成的电力来自需进口的化石燃料,若这些进口被封锁,将造成全面断电。有些人主张,出口中断后,工厂关闭、用电需求下降,可延长电力供应。但这种「节能撑久」的想像,意味著台湾失去其「矽盾」地位与全球战略价值,若台湾失去半导体产业带来的国际关注,国际援助的意愿也将随之削弱,正中北京下怀。前白宫副国安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曾指出,台湾若遭攻击,首要任务是撑过初期,直到盟军支援到来。那么该如何撑下去?白宫亚洲事务前资深主任简以荣(Ivan Kanapathy)在其著作《沸腾的护城河》中建议:台湾应尽早导入先进小型模组化核反应炉(SMR),以保障关键系统运作。
葛如钧重申,发展再生能源不应该以放弃核能为代价,而应如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副召集人童子贤董事长所说,绿能和核电都不应该偏废。文章主张,再生能源、电网分散化与基础设施强化,皆是台湾应投资的方向,这点在政治上从未有太大争议,执政党真正的错误在于认为这些措施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甚至在替代方案尚未完善前就急于用意识形态加强民众恐惧,以完成民进党「非核家园」的理想。事实是,自从台湾关闭核电厂以来,夜间95%以上的电力仍靠化石燃料供应,再生能源虽有潜力,但太阳不常照、风也不常吹。台湾此时需要的是一种在危机中不会被切断的稳定基载电力,而不是容易中断的进口燃料,且现在台湾在进口燃料与再生能源补贴上的花费,已超越国防预算,若改投资于核能,节省下的资金可用于强化防卫,真正做到聪明用钱。
关于国家安全,赖清德总统7月1日在「团结国家十讲」中直指在野删除史上最高国防预算共84亿元。对此,葛如钧表示,国民党已多次对外辟谣:114年度中央政府国防总预算编列高达史上最高的4760亿元;陆军向美方采购攻击式无人机,被抓到多编近56亿元预算,执政党召委王定宇在委员会表决时更是主动支持在野党团提案删除45亿元;海鲲号预算「一毛未删」是国防部长顾立雄在立法院亲口证实的,冻结10亿元后续造舰预算,也是顾立雄部长自己亲口承诺,待海鲲号完成海测,才进行预算解冻,并且,赖总统没有说的是,今年国防预算「即使删减后仍是历年最高」,现在总统级的「乱讲」已经严重影响国际视听,也让外界误解台湾没有保护国家的决心。
葛如钧在投书中强调,台湾的核能政策决策,必须与防卫、国安与盟友的作战逻辑一致。过去几年因政治化争议造成的延宕,是所有政党的共同责任,如何让民众愿意相信科学、相信核能,是所有政党责无旁贷的使命。因为台湾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现代化的能源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