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农表示,他参加「积极行动指南」计划记者会,此专案的目标是,如果台湾和外国发生军事冲突,将民众须要具备的应变知识与资讯,全部免费上网,分享给社会大众。他支持这个行动,因为认同它的核心理念,也就是「降低国安知识的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国家安全的工作」。
吴怡农提到,自己在记者会上表示,面对著国家安全的挑战,民间早就动起来。政府与决策者也应扛起责任,清楚地说明国安威胁、以及应对的策略、政策、和作为。也让社会大众知道每个人在危机时期应该做什么。有「准备」才不会恐慌;有「准备」才能确保和平、才能持续台湾的经济繁荣。
吴怡农指出,几天前国安局长安排媒体专访,强调中共现在还没有能力侵略台湾,可是却没有提到他判断中共什么时候可能有这个能力、或是会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而可能采取行动。当一个国家面临危机,负责国家安全的政府官员却这样说,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政府必须面对现实,做好风险管理:如果中共在三、四年内,有可能相信自己有侵略台湾的能力,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有机会避免灾难。
吴怡农表示,「几小时之后,我就受到『国安人士』在媒体上的匿名指教,说我贬低国安局长、批评我的发言『廉价』」,政府官员用这种态度和语言来回应严肃的质疑,这种示范更是令人遗憾。历史显示,当情报单位面临政治压力、或把政治考量作为其工作之一,它经常会把「政治需求」变成「情报研判」。近年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国前副总统钱尼,施压美国情报单位,夸大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分析。
吴怡农批评,情报单位并非永远都对,当他们判断错误,代价是无数的人命。我们国安局长这次在专访中的发言,凸显两个逻辑上的问题;首先,他假设战争与冲突,是经过理性分析后才会发动的。,但历史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没有人能想像欧洲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更别说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单一事件,在短短的四年内会导致千万人的伤亡。
吴怡农举例,日本军政府在二战时期认为打不赢美国,但还是策划并执行了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历史提供的教训反而是:一个国家就算知道没有胜算,还是可能发动战争。美国前总统布希 2003年出兵前从没想像美军会在伊拉克、阿富汗耗那么久;二战期间希特勒以为很快就能摧毁苏联的军队,结果花了六个月,而且一败涂地。日本以为三个月内可征服中国,结果陷入泥沼,到二战结束前都还没成功,认为对手的行动会是基于理性的考虑,甚至对方的判断与思考会跟你一样,是非常危险的假设。
吴怡农续指出,第二个问题在于,国安局长仅表示「就客观环境来看,中国并没有武力犯台的能力」,但反而回避了更需要情报单位研析的问题:解放军要多久会具备侵略台湾的能力?万一习近平认为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呢?或是,若在具备完整的能力前,习近平认为他必须采取行动?
吴怡农说,国家安全不应该立基于「对方还没准备好」。社会期待我们的领导人与决策者告诉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要做出适当的投资与应对,让我们不断做得更好,让敌军永远没有这个能力?
吴怡农也分享了自己先前的观点,指出从意见领袖到可影响国家决策的人都认为中国攻打台湾的机率很低,而这个危险的假设,带来严重的政策后果与优先排序。这些人认为战争风险极低的理由包括:第一、他们认为解放军没有能力侵略台湾;第二、他们认为中共不会愿意承受「犯台」所可能带来的经济代价;第三、他们认为中共不会想与美国、日本为敌。
吴怡农续表示,因此对抗假讯息与认知战才是关键;也因此提升民心士气、避免失败主义,才是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或许因此,兵役内容的重建、军队兵力结构的调整、军事训练与教育的重视、军中文化的改善等等实质的改革,一直未能获得相对应的重视与投注,不急迫、也不值得得罪既得利益者。
吴怡农强调,国家安全对全民是无比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看到更透明的讨论;「国安人士」的薪水来自纳税人,公开对人民释疑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