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登嵙老师分享,中医认为「夏养心」,而心喜凉,也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饮食,如柠檬、梅子等。养生方面应该以健脾、清热、祛湿的清淡饮食为原则,避免辛辣、重口味的饮食。初夏湿热的天气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适合多吃苦味的食物如苦瓜、笋、秋葵,或甘凉属性的食材如丝瓜、冬瓜、西瓜、小黄瓜、绿豆、决明子、绿茶、薏苡仁、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番茄、山药、生姜等,来消暑、降火气,少吃肥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不过,身体属寒者注意饮食方面还是要适量食用一些性温或性热的食物来调整体质。
苦瓜能除烦热,解劳乏,消心明目,苦瓜能消暑解乏,刺激人的食欲,开胃健胃助消化,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可以多食用。值得提醒的是,苦瓜性寒,大便溏泻、脾胃虚寒者应少食。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生姜能把体内寒毒排出体外。此外,夏天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影响食欲,很多人胃口不好,有「饭不香、吃生姜」的说法,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以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也要少喝冷饮,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往往喜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老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身体属寒性者以及身患重病者犹应注意,因贪图冷饮冷食容易引发全身各种疾病,或使已有病情更加严重。
注意卫生饮食,温度比较高,而且湿度比较大,这样给了细菌、病毒繁殖创造条件,而且隔夜的食物是容易变质,生冷的食物是容易损伤脾胃,这样就是会造成我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时冷时热,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著装宜宽松舒适,不仅活动方便,而且通风透凉,有利于散热,要保持下身衣著宽松透气,以免阴部患皮肤病。中医认为,湿邪有重浊、趋下的特性,易侵袭阴部、下部。服装覆盖身体面积越小,体温散失越快,但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误以为穿的越露就会越凉快,因为只有当外界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暴露才会有凉快感。当外界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暴露面积不宜超过人体总表面积的25%,否则热辐射就会侵入皮肤,反而更热。
夏季天气湿热,易滋生蚊虫,晚上睡觉时,要注意避免著凉受风而患感冒,夏天受寒于身,到了秋天易犯咳嗽,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疹、湿性皮肤病等疾病。注意居家和个人的卫生,勤换洗曝晒被褥和贴身衣物,铲除病菌在湿热天气滋生蔓延的「温床」。

夏季日长夜短的规律,早起晚睡,但要睡眠时间充足,以保持精力充沛。在炎炎夏日预防内热的有效方式,就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如果长期熬夜,造成人的生理机体和新陈代谢系统的紊乱,导致内热上火,很容易引起便秘、口腔溃疡、咽痛等上火症状。
夏天身体阳气旺盛,应该要出些汗,使身体过盛的阳气能宣通开泄于外,要适当的到户外活动,因应「夏长」之气来调养身体的。可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实际状况来安排锻炼事宜。天热人易出汗,中医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导致心阳更加虚亢,人也会觉得疲累,这叫「壮火食气」,也就是火太壮会消耗掉我们身体里的气,所以运动要适量。
气温升高,阳光较强,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等,可多参与一些怡养性情的艺文活动,如下棋、书法、画画等。
《壹苹新闻网》提醒您:民俗传说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