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扩建面积达42.89公顷,与P3厂房加总开发面积为60.22公顷,P3厂计划已于去年(2024年7月)通过环评。
本次环评大会审查,地球公民基金会、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环境权保障基金会、绿色公民行动联盟提出再生能源、净零路径、生态公园承诺及降低空污与强化监测等四大诉求。
热门新闻:3公尺网纹蟒深夜「蛇出来」!燕巢女骑机车压到惨摔 农业局:今年最大尾

环团要求台积电订定逐年上升的绿电比例规划,承诺优先采购在地再生能源,P3~P5 厂开发面积为60.22公顷,营运期间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达 507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经减缓后降至 233 万吨。其中,87.5%(约 204 万吨 CO2e)来自能源间接排放,显示台积电的碳排放大多来自于外购电力。
环团肯定台积电订下 2030 年 60% 再生能源的目标,但根据说明书,目前仅承诺「自量产后(取得空污操作许可证后1年内),每年取得实际用电量25%再生能源(以营运后之用电度数(kWh)为基底),中长期目标为2030年取得60%、2040年取得实际用电量100%之再生能源」。在缺乏逐步上升绿电比例的规划下,2029 至 2030 年间,需在一年内急速增加35%(约19.3亿度电)的再生能源,以达成于2030年取得60%目标。
但开发计划缺乏具体期程规划的承诺流于空泛,也不利于稳定的能源转型。因此建议台积电制定逐年提升的用电规划,以及立下优先采购设厂地区绿电的承诺,促进在地供应链发展,减少外购电力与输电损耗,使减碳真正落实。
环团也要求兑现历届市长承诺,确保生态公园纳入正式规划,本基地为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场址,过去40多年因中油炼制作业导致严重污染。如今土地转型开发,除产业发展外,更应该回应社会长期以来的环境愿景。

早在2014年陈菊前市长便承诺,中油五轻迁移后,将于该地设立生态公园;陈其迈市长亦向市民许诺,将从都会公园串联至半屏山、莲池潭、洲仔湿地,最终连接柴山自然公园与爱河口,打造一条连续的都市生态绿廊,台积电亦于2023年发布生态多样性宣言,而本案基地正是高雄市生态绿廊的关键环节。
环团说,现行开发计划仅提及绿带与景观植栽,却未将生态公园正式纳入都市计划或土地使用分区。我们要求市府与台积电兑现承诺,确保生态公园的范围、功能及管理机制,提供后劲居民一座真正能亲近、承载环境教育与生态复育的公共绿地,而非仅流于厂区内部的景观绿化。
环团要求强化污染防制设备与管理,提出空污减量规划,开发单位以「最佳可行控制技术」(BACT)为应对措施,然而半导体制程排放的部分污染物,可能转化为PM2.5,建议于建厂时预留空间并加装最先进的空污防制设备,以确保污染物不被低估。半导体产业空污排放浓度虽低,但排放风量大,因此防制设备的管理至关重要。我们主张应提高防制设备的维护与监测频率,建议记录频率由「每日一次」改为「每小时一次」,以利持续精进与监督。
目前开发单位未提出酸碱气体及氨气的短、中、长期减量策略,对比中科台中园区扩建二期,营运3年减量5%、5年减量10%,本案却无明确减排承诺,台积电应提出具体的减量计划。

环团建议增设监测站,掌握石化与科技产业复合污染风险,本案为台积电全台唯一与石化厂邻近的厂区,北侧更邻近桥头科学园区与白埔产业园区,区域污染源复杂且有频繁的大型车辆出入。虽增量致癌风险评估为10⁻⁷,但居民实际暴露于仁大工业区石化厂及桥科、白埔园区的多重污染源,有害空污无法透过抵减机制解决。因此,我们呼吁增设特殊工业区监测站,更全面掌握区域污染变化,确保周边居民健康。
本案P3~P5厂房扩建,加上楠梓产业园区的29.83公顷,整体开发面积已达90.05公顷,远超过园区之开发30公顷的门槛,理应提送中央主管机关环境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然而,目前审查方式却以切割成三个个别开发案的方式进行,使整体环境与社会影响无法被全面评估。由于台积电P1~P5厂房已报编为「高雄科学园区第三园区」,环团要求主管机关—国科会南部科学园区管理局应尽速就整体开发范围,提送环境部审查,确保完整评估区域污染、资源调配及累积性环境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