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与 OpenAI 的合作内容,外界关注为何协议中未出现采购承诺。对此,刘扬伟解释,全球 AI 资料中心正在面临「循环融资」压力,资金规模巨大,市场普遍高度关注资金来源。因此双方采取循序推进、减少外界误解的合作方式。他强调,没有写进去不代表不会发生,鸿海与 OpenAI 的合作会持续加深。
他进一步说明,OpenAI 之所以是重要伙伴,在于其累积大量 AI 训练实务经验。过去 OpenAI 模型训练常需耗时半年,期间会因参数调整而中断,更会因 IT、电力、散热等非预期状况造成训练停摆,显示未来 AI 资料中心架构必须将「IT、电力、冷却」整合成单一稳定架构。鸿海因此与 OpenAI 决定从电力、冷却到 IT 设备共同设计下一代资料中心,这也与近期鸿海携手东元、三菱等伙伴的方向一致,重点是提前布局未来而非仅满足现阶段需求。
在地化生产方面,他也明确表示,鸿海将在美国生产机架、线缆等关键组件,在地生产已成不可逆趋势。
谈及日系产业合作,刘扬伟指出,日本企业在 AI Factory 与电动车领域具备高度合作潜力,但文化节奏较为谨慎细腻,进度自然不如欧美快速。他表示,鸿海与 SoftBank、NTT、KDDI 等合作都在推进中。日本企业讲究一致性与精准度是优势,但在 AI 这类讲求速度的产业反成劣势,因此鸿海希望透过合作,结合双方的速度与精准度,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
刘扬伟也分享了美日企业在合作速度上的差异,鸿海与 OpenAI 上次会面后,双方便决定在一个月内签署 MOU,并成功如期完成。首阶段合作将在加州展开,在旧金山与鸿海北加办公室设置联合实验室,研发在圣荷西进行,未来生产则可能落地俄亥俄。他并提到,OpenAI 执行长 Sam Altman 曾提出「每周增加 1GW 资料中心」的宏大愿景,整体大致是朝这方向前进,鸿海也将协助推动相关布局。
在电动车发展上,刘扬伟分析,全球 EV 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车厂通常需四至五年开发新车,但市场现已要求两年内推出,中国新创甚至能在一年半内完成,促使车厂必须采用新的商业模式。他以与三菱汽车合作为例,日方不需投资额外资金,一年即可获得可上路的新车,成为 CDMS 商业模式的首个示范,若顺利将吸引更多日系车厂跟进。
至于日本市场规划,他表示鸿海正在日本成立新公司服务当地市场,未来也规划在当地量产 Model A,真正落实「from Japan for Japan」。此外,他也谈到 OpenAI 与 SoftBank 在俄亥俄合作生产设备的进度,该工厂原为鸿海出售给 SoftBank,目前仍由鸿海负责营运,双方将透过明确分工推动专案,深化三方合作模式。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