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说明,中国成熟制程受补贴与本地化政策影响,利用率普遍优于全球平均,甚至出现部分价格调升,不过 ASP 仍比同业低 5~10%,获利仍遭侵蚀。AI 伺服器、电动车、手机与 PC 多重需求推升 PMIC 与特殊制程需求,使成熟制程重新受到关注,但并未完全扭转其结构性压力。
乔安指出,近期市场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 8 吋产能再次吃紧。华虹、中芯国际与世界先进三家大厂 8 吋产能利用率都达 95%,主要动能来自 PMIC、BCD 等高需求特殊制程。PMIC 用量因 AI 伺服器与电动车快速成长大幅攀升,加上设计复杂度提高,市场已开始感受交期延长与局部涨价现象,订单外溢也使其他代工厂 8 吋利用率被动上升。
然而,供给端却呈反向收缩。台积电、三星等先进业者陆续关闭部分 8 吋逻辑线,以释出空间转向先进封装、GaN、SiC 等更高附加价值制程,使全球 8 吋供给微幅下降。乔安提醒,若需求持续攀升,2026 年后 8 吋缺货可能重新成为市场焦点。
至于 12 吋成熟制程,乔安认为 2026 年将回温但力度有限。全球因地缘政治推动「Local for Local」建厂,美、中、台、欧皆有新产能布建,使成熟制程产能更分散、竞争更剧烈。尤其 40 奈米、28 奈米被视为战略节点,大量扩产时程落在 2026 年后。
乔安表示,外界盛传中国 28 奈米将过剩的说法「不够精准」,目前中国成熟制程多停留在 55 奈米、40 奈米;大量 28 奈米产能要待技术平台成熟后才会释出,时间点约落在 2026 年。
这里出现一个关键变化,就是欧美 IDM 正以技术授权方式,将部分 SiC MCU 等关键技术提供给中国晶圆代工厂,使中国不需从零开始开发 40/28 奈米平台,大幅缩短技术成熟时间,形成新的竞争压力。同时,多家业者将原 8 吋产品移往 12 吋(尤其功率元件),短期使 12 吋供给更宽松。
TrendForce 预估,2030 年中国在 12 吋整体产能市占将达 42%,若以 28 奈米以上成熟节点看更将突破 52%,台湾则从 54% 下滑至 26%。在全球重塑供应链架构下,成熟制程虽为各国战略重点,但竞争将比过去更趋白热化,使得市场表现更为交错。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