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表示,在1986年之后,DRAM连续数十月供应短缺,成为卡住个人电脑出货的最大瓶颈;虽然市场商机高涨,但技术门槛与投资庞大,使台湾企业只能承受高价,无法掌握供应。工研院电子所过去以逻辑晶片为主,与DRAM属性差异大,产业界一部分力量期待工研院再当「国家队」,也有声音认为应将半导体交由市场自生。台积电成立后,电子所人才大量外流,是否继续投入半导体,是重要政策抉择。
这时,宏碁董事长施振荣为确保记忆体来源,募资并与美国德州仪器合作,认为台湾不必再自行发展半导体。消息一出,引发韩国三星高度关注。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亲赴台湾试图劝阻,认为台湾资金有限、政府干预多,无法竞争,甚至提出一亿美元技术合作,希望台湾放弃自主研发。他并邀史钦泰、张忠谋、施振荣赴韩国参观,完整展示技术。
然而,史钦泰坚信「技术自主性」为国家长期命脉,明确拒绝放弃。他表示,台湾必须掌握关键制程,不能只依赖外援。为此,他提出仿效美国SEMATECH模式,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推动次微米技术建立。计划采会员制度,联电、台积电为正会员,旺宏等为副会员,并成立咨询委员会,由张忠谋担任主席、史钦泰任执行长,技术成果共享并能顺利移转产业。
为让技术落地不脱节,史钦泰力促次微米实验室直接设于新竹科学园区。当时研发机构无法进驻园区,他每日致电园区管理局争取,终获同意,使未来衍生企业得以自然承接。
人才招募上,他成功说服贝尔实验室卢志远领军制程、IBM卢超群创立钰创负责DRAM设计,多位海外工程师以「为国家做事」信念返台加入。1990年7月,次微米计划正式启动,迅速实现技术突破:建置零微震实验室、成功生产国内首片八吋晶圆、良率达七至八成,并在四年半内完成0.5微米DRAM制程技术,提前达成研发目标,且节省五亿元经费返还政府。
经济部随后办理技术移转,由台积电领投13家公司,共67亿元成立世界先进,让台湾正式跻身具8吋晶圆厂能力的主要IC生产国。世界先进成立首年即获利200亿元,并率先导入员工股票选择权制度,成为园区人才竞争的重要创新。
然而,全球DRAM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仍,世界先进在短暂获利后遭遇连续亏损,最终于2004年全面退出DRAM市场,转型晶圆代工,如今已成全球仅次台积电的高获利代工业者。台湾DRAM产业后续也曾企图整合集团共同竞逐市场,但终未成形,目前全球仍以韩美为主。
史钦泰指出,次微米计划虽未使台湾在DRAM立足,但「技术要有根」,此计划让台湾奠定自主制程能力,并培养超过300位本土研发人才,带动IC设计与半导体生态系迅速成长。他强调,这不仅是技术成功,更是国家产业自主的关键一步。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