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越南和印尼两国的水泥年产能各高达1.43亿吨和1.39亿吨,但产能利用率仅约50%,使得他们有庞大过剩产能向外倾销。根据亚洲水泥生产商友好协会(ACPAC)最新资料,台湾2025年预估进口熟料与水泥合计将超过355万吨,远超邻近的韩国与日本,显示台湾对低价进口水泥的过度依赖,已经 「傲视亚洲」。

张安平指出,台湾本土产能足以应对国内需求,但东南亚进口高碳排水泥每吨便宜500至700元,未来课征碳费后价格优势将会继续扩大,恐将对本土产业链与就业造成冲击。

张安平指出,财政部近期已针对自大陆产制的啤酒及钢品课征临时反倾销税,显示政府在其他产业上能迅速启动保护措施,反观水泥公会却是经过一年半的沟通,政府才对越南水泥课征反倾销税。然而单一国家课税措施难以完全解决问题。

7月下旬政府对越南进口水泥课征反倾销税后,张安平表示目前己经出现「移转效应」。根据「中国水泥网」报导,印尼水泥市场涵盖了来自大陆海螺水泥投资的900万吨产能及红狮水泥的700万吨产能。

张安平强调,台湾是全球少数进口水泥零关税国家,国内企业必须缴纳碳费,但进口水泥却没有碳费负担,「进口的碳都算在台湾身上,我们出口的产品却要照缴碳费,这是严重的不公平」。

他进一步指出,依照《公共工程施工纲要规范》,公共工程所使用的水泥必须符合「同一工程应使用相同产地水泥」要求,以确保品质一致与工程安全。但目前进口水泥是否符合该规范,政府并未严格查验,台泥和平厂与苏澳厂出货的水泥种类不同,均可清楚追溯至产地,完全符合规范;相较之下,进口水泥来源混杂,缺乏完整追溯机制,却仍大量流入市场。

他另提醒,目前进口水泥几乎都是以吨装形式供应混凝土厂,在卸料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不仅影响作业环境,更可能对周边造成污染。政府若未加强检验与管理,恐使进口水泥在品质控管与环境保护上形成漏洞,导致本土业者承担不公平竞争。

台泥强调,当全球主要国家都在考量并实施「对等关税」确保公平贸易环境时,台湾却仍维持零关税,形同单方面门户大开。唯有让所有产品都负担一样的碳成本,本土企业在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上的努力才有意义。台泥呼吁政府应立即要求进口水泥熟料揭露碳排,并研议收取碳代金或制定台版CBAM,让本土产业的努力不至白费。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小米17开卖火热!郭明𫓹却看衰全系列总出货下修20% 主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