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纠结20%,要盯那个浮动的N。短期解法只剩三招:一是分级报价,把高客制、高急单先调;二是做供应链「关税工程」,含产地配置与关键零组件拆单;三是能在美就地化的,现在就上车。中长期更残酷:把代工升级成解决方案,导入AI降本、强化品牌直售与渠道掌控。谈不回来,价差终究回到货架价,从企业损益表一路敲到你我钱包。20只是开场,N才是最后一关的魔王。

残酷一点是,资金已经用脚投票。晶片、云端、软硬整合的「AI世界」估值越跑越远;毛三到五趴、缺乏品牌护城河的「传产世界」被迫当关税吸震器。政府能做的是争回不叠加的清单与过渡期、启动精准补贴而非大水漫灌,并把谈判时程说清楚;企业要做的是把N变小、把议价力变大。至于消费者,短期先学会比较「未税价vs.到手价」,长期用钱投票支持效率更高、透明度更好的供应链。关税是公式,N是变数;故事走向,决定在谁敢先动作。

延伸閱讀:对等关税掀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股收高96点!鸿海强涨3.75%撑盘 台积电联发科走势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