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容指出,若工厂已有稳定自动化设备,一般不会改用人形机器人,顶多改采协作机器手臂,主因在于成本仍高。但若制程中高度仰赖人力,且难以自动化时,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最具潜力的解方,例如Amazon已导入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就是为了补足人工的缺口。

谈及全球竞争力,刘佳容直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发展已具规模优势,从关键零组件如电池、控制器、关节、谐波减速机皆有成熟供应链支撑,加上政府大量补贴、企业透过实际练兵强化整合能力,形成从零组件到整机的完整体系。相较之下,台湾虽无法在价格上与中国竞争,却在系统整合与模组技术方面仍具领先实力。

对于台达电是否将投入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发,刘佳容表示仍在观察内部测试结果,但若应用验证成功,未来不排除针对特定垂直领域推出整机解决方案。他也坦言,台湾「什么技术都有」,但缺乏一个领头品牌进行整合。政府组成产业大联盟正反映此一问题,因为机器人产业的关键在于高度跨领域协作。台湾若要在此赛道突围,不能拚数量,而应强调可靠度、寿命与应用场景的差异化,要从「拚技术」胜出。

针对长远愿景,刘佳容分享:「我最大的期望是老了以后,不是靠小孩或外劳照顾,而是能用人工机器人来照顾我们。」虽然照护应用并非台达现阶段聚焦方向,但他认为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上,台湾有潜力从制造应用场域出发,发展具战略意义的整合型方案。

在制造策略上,刘佳容指出,台湾企业擅长代工与零组件生意,例如ODM、OEM,因此多倾向提供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关键零组件,或于产品成熟后承接整机代工。他认为,美国公司未来若量产人形机器人,台湾是更为合适的合作对象,因为他们通常不自设工厂,反而需要寻找擅长制造的伙伴合作。

至于是否需配合客户海外设厂,刘佳容回应,以台湾公司来说,客户要求我就做,显示具备高度弹性应对能力。例如谐波减速机就有台湾业者与国际品牌深度合作,展现技术实力。

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组件方面,包含手臂控制器、马达、驱动器与感测器等,台达电皆自研制造,且控制器遵循开放标准。刘佳容强调,若通讯规格不一致,将形成资讯孤岛,难以与其他系统整合。

刘佳容指出,工业物联网(IIoT)与整线整合已成未来制造的核心,唯有标准化才能让所有设备互通、资料串联;否则即使硬体完好,只要无法提供资料或沟通,就无法参与整体数据链。面对老旧设备无法整合的挑战,最终仍须汰换升级,才能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能量。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Q2亏损29亿美元又裁员!分析师却称:难道陈立武是英特尔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