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频频高喊制造业回流,要求苹果、NIKE等企业「回家」,却忽略现代制造多数由海外代工体系支撑。供应链转移并非搬家公司操作那般简单,而是一场关乎资本、技术、人力与法规的大规模重组,不仅成本惊人,风险也难以掌控。
拜登政府时期推动的「友案外包」政策,让企业可安心在东南亚与墨西哥等地设厂。如今换人执政,政策反转,制造业恐被迫考虑美国这样人力昂贵、供应链尚未完整的市场。能应对这类压力的,也只有如台积电般具备高度议价能力的企业,而川普却将其当成免补贴返美设厂的政治工具,加深台湾对美国的不信任。
台湾企业夹在美中角力之间,备感压力,一边是高额关税威胁,一边是转移风险,处境进退维谷。这不单单是供应链重组,更是政治风暴下的无奈。
川普追求的从来不是产业升级,而是政治声量与选票红利,有人认为这是川普要让美中经济脱钩,但川普又称145%中国关税可能过高,考虑调整,真正目的让人雾里看花。川普视全球制造如同棋局,任意操作,但他忘了每颗棋子都有极限,若让配合政策的企业徒劳无功,全球制造业会如何看待美国的信用?在此之前,美国消费者恐得先承受成本转嫁、导致商品价格上扬的恶果。
延伸閱讀:关税战停90天

台股强弹845点!法人分析大涨后3情境 建议投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