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行之发文提到以下三个动作,做为解决之道:

第一,增加出超到美国产品的美国制造比重,但这多少会严重影响/掏空出超国的制造业及经济。

第二,增加采购从美国出口的美国制造产品如武器,农产品,红酒,汽车,卡车,工具机械等等 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但这多少会影响对出超国及其他国家的采购。

第三,大幅降低出超国对美产品关税,减少对出超国阿斗产业的保护。

陆行之认为,看起来不管哪个方法,都是对出超国制造业及全球采购的重大重整,但现在看到的税率,会因为每个出超国的政策应对而改变。对台湾的32%关税也不会永远都是32%,反而比较担心的是,川普这么搞,其他大国起而效尤怎么办?结论是出超国的组装制造业很辛苦,以后总要为了这3-5%毛利率而逐市场而居,好处是可以训练不少国际管理人才。

陆行之指出,过去总看到制造业逐低成本而居,美国消费者买便宜东西爽歪歪,美国的关税保护主义一来,制造业要逐高成本而居,不管是成本增高涨价/还是付关税涨价,加上美国因本土制造需求大增而人工及材料成本再垫高,高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实在看不出来美国Fed有多少本钱去砍利率,除非美国需求大崩盘,消费者砍非必需品(苹果手机,汽车,电脑,数据中心算力,算不算非必需品?)需求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达电8K投影技术助力!全台首部8K深海纪录片《沈睡的水下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