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生成式AI一炮而红之后,二年多来采用AI的企业越来越多,希望在数位化转型之外,AI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但AI毕竟不是万能,企业如何在理想与现实、成本与效益之间,取得最适平衡?

安永咨询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曾韵指出,在与企业客户沟通的过程当中,通常会有二种情况出现,一是客户端的员工在规划利用AI提升效率的过程中,表现相当积极且配合,在有些案例当中,客户团队甚至连「未来的工作流程都已经想好了」,这样的状况下,AI扮演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帮手」。

另一种状况是,客户端的员工抱持怀疑或反抗的心态,究其原因,应是担心未来工作可能有被取代的风险,把AI当成是「对手」了。这时候的焦点就不是向客户强调「大幅降低人力」的好处,因为常常会有反效果出现,对方可能会批评AI模型的精准度,对AI能否提升工作效率抱持怀疑,甚至是反对的立场。

曾韵强调,换位思考的话,就可以同理心站在客户的立场看事情,并且向客户说明,过去有些繁琐细碎的工作流程,让员工加班很辛苦,未来导入AI提高效率后,「员工早上可以先享用一杯咖啡再上工」,还不用加班,这样的说法会让企业客户容易理解与接受。

企业利用AI推动数位转型已经好几年,目前仍以内部效率提升居多,例如,内部技术人员如何使用AI来增加效率,或是针对企业内部新进员工的「AI小帮手」,协助员工快速适应公司工作流程等。

当这些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并且有明显的效果出现,内部的员工对于使用AI的认同度提高,这时候也会更有意愿与共识,将「AI转型」推广到客户端。

不过,在数位转型路上,企业负责部门常常不止一个,包括资讯部门、法遵部门、数据部门等,都有各自不同分工,因此,为了避免「权责不清」,企业在规划AI数位转型上,必须先勾勒出大方向,再分不同区块处理转型流程。

企业变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摩擦与阻力,除非是企业决心「大破大立」,并且非要「一步到位」不可,否则建议企业先从「小范围」的转型做起,同时,先从「风险低」的流程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之后,再将范围逐步扩大。

未来AI可能会影响甚至取代许多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预估,已开发国家经济体约有六成工作会受到AI影响。然而,人类的价值在于经验、逻辑思考与创意等多面向的累积,最终还是有些事需要人来做决策、发想创意,而AI可能演变成未来企业与个人不可或缺的「帮手」,而非影响人类工作饭碗的「对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月44档债券ETF除息!这2档年化配息率逾6% 注意最后买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