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横跨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与瑞士的研究,针对超过1,300位使用者进行调查,并平均分配年龄层与地区。调查结果显示,53%的iPhone用户曾在网路上遭遇诈骗事件,相较之下,Android用户则为48%。乍看数字差距不大,但背后隐含的使用习惯与风险意识却不容小觑。

当进一步检视各项具体行为时,差异更加明显。47%的iPhone用户表示曾因看到价格便宜而在陌生网站购物,Android用户仅40%有类似经验;41%的iPhone用户也承认曾为了拿到折扣码,在社群媒体上私讯卖家,远高于Android用户的33%。这些行为虽看似日常,实际却大幅提高个资外泄与遭诈风险。

而在「数位卫生」方面,也就是网路使用者自我防护的能力上,两者表现亦有明显差异。只有21%的iPhone使用者有在手机中安装资安防护软体,低于Android用户的29%;同时,仅有35%的iPhone用户会针对不同帐号设置不同密码,而Android用户则有41%落实此一习惯。这些看似微小的差距,实则显示出整体防范观念的断层。

造成这种风险落差的原因,或许与苹果产品本身所营造的「安全印象」有关。Malwarebytes认为,由于iOS属于高度封闭系统,且苹果长期对外主打隐私至上政策,许多用户因此误以为只要使用iPhone就万无一失。调查中就显示,竟有多达55%的iPhone用户相信自己的装置「天生安全、不会中毒」。但实际情况却是,iOS和其他系统一样,仍需仰赖更新修补漏洞,才得以维持安全,例如苹果日前释出的iOS 18.6版本就揭示了数项安全修正项目。

最终,这份研究点出一个关键观念:安全的真正起点不在于使用哪一款手机,而是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为选择与风险意识。再好的装置也无法抵挡一个随手乱点的使用者,资安防线应从自我做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门号被冒用怎么查?中华电信、台湾大、远传教你这样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