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大厂台湾康匠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参加5/22-5/24在南港展览馆的「第9届亚洲世界不织布展」!展示内容结合上中下游厂商,带大家认识可回收口罩的制程,以及口罩如何回收再制成衣架、花瓶、垃圾袋等生活用品,甚至是装置艺术品,这些再生商品的价值都超过原料本身价值,让废弃材料可再利用,减少消耗新能源,增加资源再利用,延长资源的生命周期,创造口罩循环经济。特别邀请艺术家邓沛芸(沛沛老师)构思,让原本制作口罩废弃的不织布边角料绽放新生命,使用不同颜色的不织布设计出高达3公尺的艺术墙,成为展场最耀眼美丽的拍照打卡墙。

开启口罩新生命 从丢弃走向永续

据纺织综合研究所的口罩战情室统计调查,台湾2023年每日生产约609万片的口罩,平均月产量约1.83亿片,单片口罩以4克计算,每月将产生73.2万吨的口罩废弃物。而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成10亿颗塑胶微粒,不只影响海洋生态,我们也默默从空气、皮肤及饮食中摄入,影响人类健康。

2024年1月不织布公会和口罩厂商合作口罩再生计划,将口罩材质单一化,不需拆解便可整片口罩回收再利用,并推出可回收口罩标章认证,让民众可以轻松识别可回收口罩,加上现行推动的口罩回收系统,可有效降低原物料生产及焚烧的碳排放量,估计每个月可减少约178.6万顿的碳排放量。

可回收口罩标章目前由公会负责管理及授权使用,制造及回收皆须由符合国家规范的厂商执行。为响应政府政策及世界趋势、公会积极辅导会员厂商,共同迈向环保、永续、净零的目标,让台湾制造的产品领先世界创造优势。

比起其它纺织品,不织布的生命周期与生产流程,较容易被回收循环再利用,这是不织布产业减少垃圾、降低碳排的第一步,期待各方企业与民众支持响应口罩回收,日后取得成果后,不排除可由环境部或是其他公家机关接手执行,让台湾在口罩国家队后,成为第一个口罩回收国家,再次站上世界舞台。

可回收口罩再制商品 让消费者看得到、用得到 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

在2050净零排放的愿景下,「把产品做得更环保」已成为全球趋势。台湾康匠董事长陈勇志表示:「若有一天口罩的依赖程度降低,抛弃式口罩的环保问题就会成为致命伤,因此著手开发更为永续的可回收口罩。回收塑胶的生命周期可达14次,对于状态较好的原料应做「升级使用」,升级使用意指让再生商品的价值超过原料本身的价值,例如口罩原本是3块的价值,但回收做成衣架就有8块的价值,做成家具或装置艺术又会更有价值。」

过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种材料组成,包括聚丙烯 /PP的织布面料、尼龙耳绳、塑料包铁丝的鼻线,复合材质无法进入回收系统,因此口罩材质单一化就是首要任务!经历开发过程克服种种难关,终于打造出PP不织布、PE耳绳、PE鼻线的100%全塑口罩,不需拆解便可回收,经过高温熔融杀菌,还原成塑胶粒,再熔化重制成各种塑胶制品,降低新塑料的使用,循环再利用,生活更环保。

台湾康匠在「第9届亚洲世界不织布展」特别展示由可回收口罩再制而成的折纸衣架,平均18个可回收口罩可成就一个衣架。另外还有重新成型压制成「PCR-Face Mask」建材、口罩鼻线回收下脚料制成的清洁袋,以及100%再生回收料制成的PP纺粘不织布,可再制成不织布提袋等相关制品。更特别与ROSO机器人建造实验室合作,结合口罩回收塑料与机器人3D列印技术,将以往平面的编织造型转成三围立体的列印纹理,同时呈现只有机器人能完成的复杂形体,完美呈现出独具设计的摆设器皿。

陈勇志表示,希望可回收口罩再生的民生用品,可以回馈到响应回收的消费者身上,让他们可以感觉得到、看得到、使用得到,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更期许台湾未来有机会立法,台湾的口罩业者,只能生产可被回收的口罩,对于台湾的生活环境,对于台湾的世界声量都是有帮助。

台湾康匠「第9届亚洲世界不织布展」摊位资讯

时间:2024年5月22日(三)-5月24日(五)

地点:南港展览馆一馆1楼

摊位号码:K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