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艺人沈玉琳惊传罹患白血病,让血癌话题再度引发关注。医师指出,CLL属于进展缓慢的血液癌,好发于60岁以上族群,初期症状常被误认为老化,患者往往在健检时才意外发现。由于疾病潜伏期长,过去治疗多以化疗为主,但副作用强烈,对高龄族群相当不友善,也因此被称为「沉默杀手」。

健保扩大给付BTK标靶药 与国际治疗指引接轨

中央健康保险署自2025年10月起,扩大给付新一代口服标靶BTK抑制剂,用于「非IGHV突变」第二线治疗及「全基因表现型」第三线治疗,预估两年内将嘉惠约300名患者,并可为每位病患每年节省约180万元治疗费用。

中华民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理事长叶士芃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及治疗反应与「基因变异」息息相关,因此建议患者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以利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他表示,这次健保给付范围的扩大,让台湾治疗与国际接轨,患者不论基因型别,都能在不同治疗阶段获得更完善的照护选项。

台大医院血液肿瘤科田丰铭医师补充,临床研究显示,新一代BTK抑制剂可显著延长疾病无恶化生存期,并降低约七成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疗效稳定且耐受性佳。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理事长柯博升也指出,国际最新《NCCN 2026年版治疗指引》已明确建议,第一线治疗应以标靶药物为首选,代表CLL治疗正式迈入标靶主导的新时代。

固定疗程创新突破「短疗程、长控制」提升生活品质

除了健保给付的重大进展,食药署也于今年10月核准「双标靶组合14个月固定疗程」新适应症。这项新策略不仅让患者能在短期内完成疗程,还可在停药后维持疾病控制,降低约三成疾病恶化风险,开启CLL治疗「可停药」的新里程碑。

田丰铭医师指出,CLL患者多为60至70岁族群,约九成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共病,难以长期承受化疗副作用。固定疗程的出现,让治疗更有弹性与预期性,不必终身服药,也能避免长期用药的毒性累积,让患者生活更容易回归常态。

叶士芃理事长强调,这项创新疗法让治疗思维从「等待复发再治疗」转为「主动长期控制」,更符合精准医疗趋势。柯博升理事长也指出,固定疗程能有效控制医疗成本,让健保支出与家庭财务规划更具可预测性,对高龄患者与照护者的心理支持也有正面影响。

血癌治疗新曙光 患者重拾生活希望

癌症希望基金会执行长苏连璎表示,政府积极推动健保扩大给付与新药核准,让血癌患者不再陷入「有病难治」的困境。基金会多年来也协助建置「血癌友善病房」,并推出「血癌攻略LINE机器人」,在疾病教育、心理支持与治疗导航上提供即时协助。

随著健保给付扩大与新疗法问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疗不再只是漫长等待,而是迈向更有选择、更有希望的未来。对患者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医学的突破,更是一场「能够重新掌握生活」的革命。